沈崇诲 三代五将(沈崇诲击沉的日舰)

沈光耀(无问西东角色)

你们应该还记得2018年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吧?电影里面有一个人物角色叫沈光耀,想必你们对他的故事都还比较熟悉吧;我今天要讲的人物,就是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

沈崇诲三代五将(沈崇诲击沉的日舰)

沈崇诲,1911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名门世家,他的父亲当时是知名的大法官,他的母亲也来自于一个望族。自小,沈崇诲就受到母亲的爱国教育,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心存向往。

1920年春,沈崇诲进入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北京成达高等小学读书;他自己的评价是,这段经历给他的最大收获是改掉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坏脾气。

沈崇诲

1922年,沈崇诲进入天津南开中学;然而,因为酷爱运动,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

在了解了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军阀混战、日本入侵之后,沈崇诲决定改变原来的行为,奋发图强。1928年,沈崇诲考入清华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进入大学之后,沈崇诲立志要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沈崇诲的原话,在他的自传中可以看到),他不仅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而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据同学回忆,在一次与外校的足球决赛中,沈崇诲的门牙不幸被足球打落,血流不止;为了着关乎输赢的二十分钟,他并没有下场,而是撑下去。

沈崇诲(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对于日军的侵略,沈崇诲极为痛恨。沈崇诲发动和组织学生进行游行示威,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这使得沈崇诲意识到,没有组织和纪律的行动是无法抗日救国的,进而产生了进入军事学校、以身报国的想法。

1932年,从清华毕业的沈崇诲,原本是准备去西北参加开发工作的;后在同学林文奎的影响下,决心投考中央航空学校。沈崇诲之所以有这种选择上的改变,是因为他曾自问:“效力疆场和开发西北,哪一样是国家的急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让沈崇诲明白,效力疆场才是当时国家最为需要的;如果国家都不在了,开发西北又有何意义?

1932年12月,沈崇诲接到了一封家书,母亲病危。匆匆赶回上海,见了母亲最后一面,办完丧事后,沈崇诲又回到中央航空学校,“我将抛弃一切,尽忠报国”。

沈崇诲

经过严苛的训练之后,沈崇诲从中央航校毕业,并以优秀的成绩留校任教。半年后,升任空军少尉,正式成为航校教官。

1936年10月,沈崇诲被调往安徽广德机场空军第二大队第九分队,升任空军中尉本级分队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沈崇诲随第二大队参战。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接到轰炸上海白龙港日军军舰的命令。

可当沈崇诲与陈锡纯开着飞机来到吴淞口日军舰队上空时,他们的飞机发生了故障,有凌空爆炸的危险;沈崇诲当即决定,在最后时候冲向日军军舰,同归于尽。

战斗机前的沈崇诲

尽管沈崇诲决定了自己的前途,但是他不忍心陈锡纯跟着牺牲,就示意他跳伞逃生。可,陈锡纯也并不畏惧牺牲,决一一同赴死,“我们都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一架轻型轰炸机904号,携带着炸弹,从两千米高空向日军军舰俯冲而去;轰炸机在海中爆炸,沈崇诲践行了他“尽忠报国”的自勉之言。

沈崇诲牺牲时,才26岁。

沈崇诲

从他的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沈崇诲有着极强的国家使命感,面对当时认为西北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可作为长期抵抗的根据地时,他准备前往西北从事大开发工作;而面对日本的侵略时,他又决定投身于疆场,与日军飞机、军舰拼杀。

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说的是,为国尽忠、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的沈崇诲,尽管他牺牲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们每个爱国的人的心里。

Ps.资料来源于石慧《航空英烈沈崇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