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和通泊之战八旗阵亡列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以笔墨慨叹战争的残酷和牺牲。李白也感叹,在这战争频繁的地方,能有几人生还?

康熙二十七年,清朝与准噶尔爆发了长达七十年的战争,互有胜负,时战时休,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才结束。

在雍正年间,清政府曾经两次与准噶尔政权进行大规模战争,其中最为惨烈的一战是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这场战役清军惨败,数十名大将牺牲,40000人的军队最终仅生还2000多人。和通泊战争因何而起?为何清军惨败于准噶尔之手?

>和通泊之战(和通泊之战八旗阵亡列表)

准噶尔是内厄鲁特各部的统一名称,地域范围包括我国天山南北、阿勒泰东西一带,清朝入关时期,准噶尔在西北地区的强盛已不可小觑。

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准噶尔作为西北地方政权势力愈发膨胀,逐渐威胁了清朝。为平定准噶尔,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起始,到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清朝与准噶尔发生了数次战役,但这两位皇帝都未能实现统一西北地区的愿望,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才结束了与准噶尔的纷争,将其纳入版图。

准噶尔部在清朝初年不断发展,到康熙年间,逐渐对外东侵,威胁中央政权。康熙为稳定西北局势,曾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亲征准噶尔平定噶尔丹叛乱,噶尔丹死后,西北的局势稍有缓和,但此时清政府仍未彻底平定准噶尔,康熙末年,清、准在西北恢复了对峙局面,多次爆发冲突。

康熙死后,其子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继承了康熙统一西北地区的遗志,但此时的清王朝面临来自康熙年间大规模战役留下的隐患。由于康熙时期清政府多次对准噶尔用兵,军费沉重,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已不适合进行对准战争,因此,在即位初期,雍正对准策略是以守势为主。

从雍正元年(1753年)开始,清政府将西北一带的军队陆续撤回,例如雍正二年留驻阿尔泰的兵力约2000人,哈密驻防兵1000名,并下令将军营中的老弱病残者撤回,仅留精壮士兵,撤走多处军站,只保留了嘉峪关至安西、沙州、哈密数处。

这种情况在雍正五年(1727年)转变了。这一年,准噶尔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史书记载,此人“凶狡好乱,过于其父”、“少年聪黯,善驭士卒”。

和通泊之战的爆发建立在准噶尔部、清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且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策妄阿喇布坦在准噶尔部统治多年,期间较为注重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在政策上推行奖励措施,鼓励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加强对游牧的管理等,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噶尔丹策零继位后,也基本维持了这些鼓励措施,这使得准噶尔部拥有与清廷抗衡、划分地盘争夺蒙古各部统治权力的底气。

清朝初期同样鼓励生产发展,以康熙为例,在位期间他推行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措施,恢复了社会经济发展,也缓解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除此之外,支持农业发展,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商业限制上也施行放宽政策“恤商”,缓和了大规模战争带来的经济问题。

雍正即位之后,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些重视农业商业的政策,又推行了“摊丁入亩”措施,有了社会经济的支撑,清、准双方频频在西北爆发摩擦,准噶尔部野心勃勃,骚扰边境,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清廷试图一战解决准噶尔,平定西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之下,雍正清准之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雍正五年,清廷感受到了来自新任首领噶尔丹策零的威胁,一改以往的守势,下令练兵备战,到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部署了两路官兵。

从兵力布置上看,北路兵力安排较多,北路为靖边大将军傅尔丹领导,京城八旗兵6000名,车骑营兵9000名,三省兵共8000名,喀喇沁、土默特兵800名,北路军队一共23800名。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已有40000余人。西路军队为岳钟琪宁远大将军率兵,共有26500人。

雍正八年十月,噶尔丹策零率领两万军队进犯科舍卡伦,清将领樊廷、冶大雄带领两千多士兵与其激战,张元住援军抵达后一起击退准噶尔军队。

雍正九年六月,噶尔丹策零派出三万军队,从阿尔泰山夺兰进攻北路傅尔丹军队。这一次准噶尔军派出了间谍,假装被清军抓获了,“被迫”吐露准噶尔军队的情况,实则是假情报,以迷惑清军诱敌深入。准噶尔派出一支军队诱导清军进入博克托岭,实际上准噶尔部已经在山谷设置了两万伏兵,就等着清军受骗上前。

结果清军果真上当,遭到准噶尔军队伏击被围攻了三天,牺牲了常禄、巴塞、查弼纳、马尔萨等清军将领,海兰、定寿、岱豪、苏目等人自尽。

六月二十三日,准噶尔兵大败清军,七月一日,北路大将军傅尔丹率军艰难逃回科布多,此时四万军队已经只剩下两千多人了。与清军的惨败作对比的是准噶尔军队的大获全胜,带着俘虏和战利品,他们唱着歌原路折返。

和通泊之战的惨败,导致清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清、准战争在雍正年间还未正式结束,此后,清政府又继续增援西北两路军队,再与准噶尔作战,雍正十年开始第二次大规模战役,准噶尔受挫,此时双方都看到了取胜的艰难,无力再战,心生议和之意。

从清政府的角度看,此时清政府想要消灭准噶尔地方政权是有难度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财政入不敷出,为了这次清、准之战,清政府耗费军费七千余万两,远远超出了预计,却没有真正平定准噶尔。准噶尔方面也有同样的顾虑,噶尔丹策零没有信心彻底打败清军,也决定议和。

此后清政府陆陆续续从西北两路撤军。由于战败,清廷处理了一批将领,北路大将军傅尔丹降级为振武将军,抚远大将军马尔赛斩首,西路大将岳钟琪革职。

1、《清朝平准战争战略方针的转变及其影响》,齐清顺

2、《雍正平准战争中的几个问题》,左书谔

3、《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的军粮供应问题研究》,刘锦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