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闻一多诗原文(七子之歌闻一多诗原文赏析)

这是一位身着长衫的诗人,但他却被联大的学生称为:"一头怒吼的狮子",而怒吼的狮子,正直面着夺命的枪口。他也是一位父亲,在夺命的枪声响起前一刻,他还在为别人治印,只是为了多攒一点盘缠,好领着全家,离开死亡笼罩的昆明。夺命的枪声响起之前,他还在嘱托老友,历史学家吴晗,如果先回到清华园,请去看看我书房前的青竹还在吗,长得还好吗?

《七子之歌》这首诗在全球华人的心中再次响起的时候,澳门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一年,诗人如果还活着的话,正好是100岁,诗人把百年中国被列强掠去的国土,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一一写来,写成了七子之歌。闻一多说,写中华七子"失养于祖国"是无法言说的孤苦,眷怀祖国的哀号,《七子之歌》是诗人留学美国时的作品,发表后,既被国人广泛传颂,共鸣不已。"心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有着无限充沛的感情,却直面着列强的蹂躏,山河的破碎,有着内心的希望,无比的美好,却是生活在黑暗和不公之中。

他在清华读书,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任何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款办的,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诗人,承受这种煎熬,伴随一生。闻一多,一个天生的诗人,闻一多1912年考入了清华学堂,他在这里接受了十年的熏陶,也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漫步了十年。清华的十年也是苦读的十年,大概是知道要留洋,要远离故土,闻一多进了清华,便将自己浸润在中国的古诗中。

>七子之歌闻一多诗原文(七子之歌闻一多诗原文赏析)

每年的暑假,他千里跋涉回到老家,更是终日埋首《诗经》、《楚辞》、《唐诗》,他在杜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孕育了忧心为民,他在屈原的冤郁绝望中,体味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于,闻一多去留洋了。但行囊中依然装着老杜的诗,果然,很快他就在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连门都不让进,告到法院打赢了官司,但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留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在美国加留学时,有毕业典礼,照例是男女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组成三个对子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当耳闻目睹这样的景象,闻一多常常会折断他手中的画笔。在美留学时最好的朋友梁实秋说"诗人的感受是特别灵敏的,他受不得一点委屈,零星的刺激终有一天会使他爆发起来。

诗人臧克家回忆刚回国的老师闻一多说:"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

五卅惨案的血性犹在,1926年3月18日,又发生段祺瑞政府的军警镇压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再过一年。也就是1927年,是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大屠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1928年出版的《死水》中的诗句。这首诗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经典之作,他以26岁的年华回国,以后上苍又给了他21年的人生,当47岁他在昆明街头被枪杀时,那是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呢?自从异国踏上故土码头的那一刻,他就脱下了洋装,换上了中国读书人传统的布衣布鞋,以后,即使到死,他也没有改变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