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令世界人民为之惊叹。然而,如此巨大规模的陵墓形式,为何没有被史学家司马迁记录呢?原来,司马迁不是没有记载,而是不屑于记载此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我国历史学中,有一本书的地位不可撼动,甚至它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准则与标杆,此书正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祖上一直是西汉时期的史官,为皇家执笔写书,也算是满门忠良。然而官职传到司马迁手上时,却发生了极大的变故,司马迁为叛将李陵辩解,致使汉武帝发怒,遭遇腐刑之灾。可即便如此,司马迁却依然坚持的完成了鸿篇巨著,为后人留下不朽的经典。
>史记资料(史记资料简介50字)
司马迁所著《史记》的真实性如何?史学家认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详实记载,其余百分之十则是合理想象。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注重实际调查,他曾亲自走访民间,询问秦末时期活下来的老人,并根据其口实记录成册,最后才将其整理编纂成书。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小说,记载了从三皇五帝至西汉武帝时期几千年的故事。一般来讲,只要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较大事件,往往都能在书中被找到。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整部《史记》之中,我们居然找不到半分“兵马俑”的影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陵的记载: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日:"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
毫无疑问,在《史记》著作中,司马迁是颇费一些笔墨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秦始皇本人的影响力颇高,且作为始皇帝的陵寝,完全存在细致描写的必要。不过,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其规模之巨、影响力之广,无论是形制还是等级,都应该被司马迁划归为重点描写的对象,但他为何没有对其进行过一点描写呢?难道是司马迁忘记描写兵马俑?亦或是他根本就没听说过兵马俑?
问题的答案最终还是得到了解释,因为在历史专家们看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对于现代人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可是对于古代人而言,却实在微不足道。为什么呢?我们倒不如仔细分析前文关于秦始皇陵的介绍。从秦始皇陵以珍珠宝石镶嵌为天上的星斗,到墓室中由水银组成的江河湖海,从漂浮在水银上的秦始皇铜棺到长明不灭的人鱼灯,随意挑出一样,都可以让兵马俑显得黯然失色。更重要的是,兵马俑所处位置只是一个陪葬坑,皇帝的陵寝拥有陪葬坑是极其平常的事情,我们可以用古人的眼光看兵马俑,就是一群陪葬佣而已,无非是多了一些,壮观了一些罢了,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吉利的东西,它代替活人陪葬,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实在不足以提及。故此而言,司马迁写的只是秦皇陵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情景,位于陵墓之外的兵马俑,他根本不屑浪费笔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司马迁撰写《始皇本纪》一篇时,应该得到了极大一部分材料,其中也包括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但是在反复权衡之下,司马迁终究还是没能将其写在书中,毕竟史书不是流水账,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细枝末节全部书写。
司马迁写史记也有三不写:1小事不写。2没经过考证的事不写。3、真假难辨的事不写。陪葬的兵马俑在当时是小事,故此,司马迁不写。秦陵的一切都是保密的,陪葬的兵马俑属于真假难辨,更是没法考证之事,故此,司马迁就将其略过不写了。
其实,秦始皇的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提法是对也是错,因为秦始皇的陵墓一旦发掘出来,这个兵马俑算得了什么?
从这一点我们能够发现,相比于闻名于世的兵马俑而言,秦始皇陵才是真正的世界奇迹,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在考古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陵的秘密能够被真正揭开。
参考资料:《西安兵马俑之谜》陕西出版社出版赵继华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