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城将军
但愿21世纪的每一天,统帅部的《要事日志》都能写上“共和国今日无战事,非不能战,是勿需战!”
>姓于的名人(姓于的名人明星)
——这是他的理想。摘自《解放军画报》发表的全军各大单位宣传部长新世纪寄语,时为正师职,大校军衔,47岁。
他从闽北的大山深处走出,从一名铁道兵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航天部队的将军。他在铁道兵第十七团部队任职,参与京原、通古、太古岚、兖石铁路建设。在铁道兵学院任政治教官,参与两门新课程开设。在总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副局长,参与赴老山前线作战,参与国防大学组建、驻港部队组建、军队院校改革、部队政治教育改革。在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任宣传部长期间,组织国防科技重大事件宣传及参与总装备部组建等重大任务。
如今,他就像大漠里的一棵胡杨树,扎根在“神舟”的飞天之地,参与了从“神一”到“神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全过程,领衔导演了航天员出征仪式;作为发射场航天员活动协调小组及新闻宣传协调小组组长,他以稳健出色的幕后调度,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他叫于本城,53岁,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少将军衔。福建尤溪中仙乡华阳村人。
于本城的同学: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份朴实无华的航天赤子情,他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的一个缩影。
于本城的同事:大漠风霜掩不住他的风采,在航天人当中,他是极富人气、极有人缘的活跃分子,能把领导的原则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神五”飞天经典历史瞬间的导演者
很多人都记得这些场景:杨利伟的刚毅、自信,站在玻璃厅内向大家挥手致意,身后的墙上挂着大幅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向总书记的表态、向总指挥的报告词干净利落,诸如此类的庄重场景,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精彩、经典的瞬间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但很少人知道这些都是出自于本城带领的团队之手。
“载人首飞是举世瞩目的大事,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代表着国家形象。可是,航天员在发射场的活动组织,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国外航天员的首飞出征活动也没有相关历史资料,我们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策划。”于本城介绍说。
于本城告诉记者,出征活动必须在发射前3小时,用40分钟时间,在3个不同场地,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航天员请示出征和从沿途到发射架下进行有几千人参与的送行这样3项活动,涉及发射程序节点、新闻直播宣传、群众场面和安全警卫,必须完美准确、万无一失,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发射程序。如果有一点瑕疵,不可能重新再做,就会成为历史的缺憾。
发射场航天员活动协调小组负责人于本城(中)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合影
“神六”发射再次领衔组织出征仪式
今年“神六”发射,于本城再次受命担负航天员活动指挥管理等任务。
如何在航天员出征活动安排上有新的创意?于本城介绍说,其一,两位航天员先报告出征,报告完毕后,再与欢送的人群见面。而“神五”航天员杨利伟的报告仪式是在欢送的人群簇拥中完成的。这样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序,也是因为航天员太空活动时间更长、检疫隔离的安全要求更高。其二,在两位航天员的面前,各放一个话筒,在报告词的结尾,他们分别报告自己的名字。其三,航天员从驻地乘车前往发射场的过程中,车速从原来的每小时40公里提高到60公里,为了体现勇士出征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气势。其四,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将两位航天员送到发射架下,在航天员即将进入电梯时,大家给航天员行一个庄重的军礼,总指挥迈步向前,再次为他们送上嘱托和祝福。工程总指挥陈炳德上将对这次活动多次亲自把关审定,要求极高极严,直到活动结束才给出两个字评价:“很好!”
“‘神六’成功发射升空后,我一下子收到了老家亲朋好友的几十条短信。”于本城高兴地说。远在福建老家、怕打扰儿子从不轻易打电话的老母亲,也兴致勃勃打来电话:“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我为你自豪。”收到76岁老母亲的问候,已经两夜没合眼的于本城,异常振奋。
“载人航天工程是‘千人一杆枪’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人为之付出智慧、心血和汗水。作为每一位参与者,把本职工作做好了,不一定有人为你请功;要是做不好,哪怕把一个插件插错了,也许就会把整个工程搞砸了。这就要求每一个航天人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甘当无名英雄。”在采访中,于本城多次谈及这一点,一再要求淡化对他的宣传。他说:“‘感动福建人物’,这个创意很好。要说感动,不是为我,那是为航天事业感动,为祖国辉煌感动,福建父老为自己子女成就感动。”
“圆梦园”“问天阁”将军详释其意
“神五”、“神六”相继把3名中国航天员送往上太空,中国圆了飞天梦。航天员出征处———“圆梦园”和“问天阁”,如今已成了游客必到之处,但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两个名字是从十几个征集备用名中遴选出来的,两个又恰好全是于本城起的,由时任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上将最终批准的。
于本城说,从屈原的“天问”到苏东坡的“把酒问青天”,更多的是先人对太空奥妙的一种无奈和感叹。而今,我们已有能力进军太空,问天的真正意义是一种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一种对太空的利用、开发,特别是一种和平利用太空活动。
而“圆梦园”,缘自圆明园。但圆明园是国之耻,而圆梦园是国之傲。“圆梦的真正意义是对奋战在航天第一线勇士们的赞美,又是对他们的希冀———今朝‘神舟’圆梦,他年‘嫦娥’揽月,同时,还是对年轻学子们的鞭策———希望透过神舟发射,启迪更多年轻人去对科学对宇宙寻梦追梦。”
将军的好读与认真记者问于本城:“你能从大山飞出,而且高飞,你觉得主要靠什么?”于本城笑着说:“书为翅膀!”
的确,于本城的办公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间书库,屋里除了书柜还是书柜,桌子上除了书籍还是书籍,桌上掀开的一本厚厚的新书是《航天经济学》。当年,他受《欧阳海之歌》主人公的影响,选择了去参军,无论训练、工作再累,他都坚持每日读书,终于圆了大学梦。在给本报读者题词时,于本城有感而发,写下“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写了一句话是“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
于本城的弟弟告诉记者,“小时候,每次与哥哥写信,他都会把每个错别字打个圈,回信时一并寄回来。如今,他的工作忙了,无法经常与家人联系,但他总会在每一本日历上,划出母亲的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以便打电话回来问好!”
据说,于本城每次回家探亲,都要背回一大包书,分发给家人及邻里,他说,多学理论和知识,没做过的事也能找到知识积累的起点,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作者简介:阮友直,在福建师范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主修汉语言文学。曾任仙游枫江中学教师、《海峡都市报》记者、融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2022年8月1日任融信集团荣誉顾问。本文是时任《海峡都市报》记者的阮友直于2005年10月间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报道稿,收录时做个别文字订正。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