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只见2000米之外的福建、厦门的海岸线若隐若现,这里是他眺望过无数次的地方。此时此刻,他当初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
>张家生(张家生死线为什么齐铁嘴能过)
而这个从台湾游到大陆的连长,叫做林正义,后改名为林毅夫。他是什么人,是什么促使他冒着巨大的风险游到大陆,而他来到大陆后,命运又如何呢?
图右为林毅夫
1952年10月15日,林火树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老实巴交的百姓,祖祖辈辈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欺凌,希望有人能为他伸张正义,他便给儿子取名为林正义,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的林毅夫。
和当地所有的宜兰人一样,林毅夫从小家境贫困,母亲以洗衣谋生。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亲还是咬牙坚持让林毅夫去学校读书,因为这样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好在林毅夫也很懂事,每天都会骑车去很远的亲戚家中提着泔水喂猪。受父亲的影响,林毅夫从小便喜欢历史,也渐渐了解到中国的辉煌历史。
林毅夫出生地
即便的家庭并不优渥,但他的功课却一直优秀。从宜兰中学初中部毕业后,林毅夫被保送到宜兰高中。
1971年,在台湾大学联考中,林毅夫以优异的成绩被台湾大学农学院农业工程水利组录取。而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正是从台湾大学开始改变。
彼时的林毅夫虽然是大一新生,但此时的他已经表现出了和旁人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一年,对台湾而言也注定是极为不平凡的的一年,爆发了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即“保钓运动”。
之后,这批学生成立了“保钓委员会”,并在台湾岛和美国各地举行示威游行活动,抗议日本和美国的无耻行径。
保钓运动
此时,两岸的关系还处于对峙中。但对于钓鱼岛列岛的主权问题,态度是一致的。台湾和北京先后发表了评论和声明,不承认美日达成侵犯主权的“归还冲绳协定”。
除了“保钓运动”之外,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宛如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处于风雨飘摇中。
林毅夫发起了“大一学生代表会”组织,并当选为“一代会”主席,和当时的“全校班代表联谊会”、毕业生代表联谊会分庭抗礼,在台湾大学争取发言权。
林毅夫旧照
身处1971年这个云橘波诡的政治局势中,林毅夫是一名关心家乡前途的学生,对台湾当局寄予很大希望。
和大陆的新生一样,台湾学生每年也要参加军训,军训的地方则在成功岭台湾军营。对于1971年参加了“成功岭训练”的林毅夫而言,“成功岭”便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参谋总长同意了林毅夫的请求,并当面接见了这位“报国心切”的同学,倾听了他投笔从戎的心声,接受了他的请缨申请书。
蒋经国接见林毅夫
对于台湾当局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典型和宣传造势的机会。蒋经国更是非常激动,亲自接见了他,赞赏了他的行为。
求学期间,已经升任“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非常关心他的情况,还特别嘱咐当时的“总政战部”主任王昇将军对他特别照顾。
关于林毅夫报道
一时间,台美关系跌入历史的最冰点,两岸关系也进入了“心战”时期。
在这个特殊大时代中,林毅夫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1979年5月,林毅夫从金门回到台湾探亲,并和老同学张家生共进晚餐。交谈间,两人触及了一个共同想法:唯有中国强大起来,台湾才有希望。
可就在此时,林毅夫却离奇失踪了。
金门
按照的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那天,林毅夫下达了几天命令:
其实,林毅夫所说的这个“游泳者”并非别人,正是他本人。
林毅夫游泳的示意图
但林毅夫抱着篮球游到大陆的说法,显然是来自想象。对此,他曾在2008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澄清,自己抱着篮球来到大陆时谣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篮球成为了进门驻军的违禁品。即便后来允许打篮球,但在打球结束后,必须要给篮球放气,统一进行保管,甚至连保特瓶都不准使用。这成为两岸对峙年代在金门前线的一段笑话。
林毅夫
很多人都好奇,林毅夫的这个大胆举动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就在他回到中国的第二年,便给在日本东京的表兄写了一封长信。
在信中,他详细说明了自己在来到大陆后的感受和心中的抱负。在信中,其中一段话这么说:
此外,林毅夫还在200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披露:“我选择回到大陆,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长期思考的结果。读台大、去军校、念MBA,都是我思想不断变化的轨迹。”
张龙翔口中的这个学生,便是林毅夫。林毅夫刚来到大陆,起初想要去中国人民大学读书,但校方以他“来历不明”将其拒之门外。
北大
就这样,董文俊在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见到了林毅夫。初次接触,董文俊对这个年轻人颇有好感,长谈了整整一下午。
董文俊问他为什么学经济学。林毅夫回答:“台湾回归是迟早的事,中国既需要懂台湾经济的人,也需要懂大陆经济的人,我想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
为了照顾他,学校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单间。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改了原本的名字,正式取名为林毅夫,对外声称自己是来自新加坡华侨。
林毅夫原本以为这只是随口一问而已。没想到,就在舒尔茨回国没多久,便写信邀请林毅夫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并给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陈玉英
就在这时,他想起丈夫失踪前说过的一些话:“如果我有一天不见了,你可能像王宝钏那样苦守寒窑。”
一直到1982年,才有了和妻子相遇的机会。巧合的是,陈玉英也通过了托福考试,准备前往美国攻读博士。
在芝加哥读书期间,林毅夫只用了4年的时间便拿到了别人要用5年甚至7年完成学业,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林毅夫夫妇
林毅夫回到大陆后,先是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法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副教授的,坚持了自己的学术梦想。
林毅夫
1994年8月17日,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任命林毅夫担任中心主任。同月下旬,林毅夫回到北大上班。
2002年,对于林毅夫无疑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父亲病逝。林毅夫希望回乡尽孝,此时台湾以他“叛逃”和投降的罪名对其发出了通缉令,拒绝放行。
林毅夫夫妇
2008年,林毅夫又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任主管发展经济学资深副行长。一些学者甚至预言:他可能是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