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夕阳西下,娄山关头,群峰攒聚,马蹄声碎。
1935年2月25日傍晚时分,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在这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天险之地”,密集的枪炮声不绝于耳。
>四渡赤水简介50字(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简介)
毛泽东眺望远方,不禁皱紧了眉头,想起土城战役的“失利”,他心中便自责不已。
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沉痛地说道:“我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
面对蒋介石来势汹汹的40万国军,仅有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宛如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一叶扁舟被大海吞没的那一刻,毛泽东却带领中央红军,化身为怒浪中的游龙,在赤水河两岸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
四渡赤水时,3万中央大败蒋介石40万重兵,毛泽东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笔者认为,毛泽东能取得最终胜利,只因为他有一个“秘密绝招”,一个让蒋介石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制胜绝招”!
在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他高度评价了这一场伟大的胜利——长征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的篇章。
后来,亲自指挥了“四渡赤水”的毛泽东本人也曾对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道:“四渡赤水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
长征初期,在王明的决策下,红军从冒险主义转变为保守主义,当时,红军身后是蒋介石数十万重兵围追堵截,面前是怒浪滔滔的湘江。
王明仓促作出决定,在敌我双方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展开战斗,两军血战了整整五昼夜。尽管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却也遭到了沉重打击,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
再看国民党,虽然没有拦截住红军前进的步伐,但是并未伤及元气,反而因为给红军造成了重创而士气正盛,数十万大军乌泱泱地紧追在3万红军身后,险象环生。
遵义会议的召开,不仅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走上了历史舞台,更在水火中挽救了党和中央。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得知这一切的蒋介石慌了神,急忙调来嫡系部队和川黔滇桂四省的部队,共150余个团,布下天罗地网,向遵义地区推进。
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在毛泽东、张闻天等人的建议下,暂时搁置了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北渡长江,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在1956年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上,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
图|毛泽东
中央红军确定了下一步的前进方向后,出兵痛击土城方向的川军,为北渡长江创造条件,但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从攻坚作战变成了背水一战。
一场恶战后,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中,赫然牺牲了3000多名红军战士。
敌我实力悬殊如此之大,毛泽东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改由赤水北上,撤出土城战役。
中央红军卸下所有辎重,轻装上路,西渡赤水,这才摆脱了紧追其后的敌人,这就是“一渡赤水”。
1935年2月18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回师遵义,结果正好遇上了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
红军迅速切换为作战态势,趁吴奇伟部尚未在城中站稳脚跟时发动奇袭,歼灭了大部分敌人,吴奇伟本人则在几名心腹的保护下逃过乌江。
红军一下子缴获了吴奇伟两个师的装备和补给,王道金兴奋地说道:“扁了好久的子弹袋,一下子就装满了!”
二渡赤水也成为了红军成长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兴冲冲写下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其中的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
红军取得如此胜利,蒋介石不高兴了,连骂了好几句“娘希匹”,愤愤地说道:“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当他得知吴奇伟泪洒乌江后,更是气得跳脚,连声骂吴奇伟“不成器”!
图|吴奇伟
蒋介石急了,他紧急任命张学良为武昌行营主任,自己带着宋美龄、陈诚等人亲自飞到重庆督战。
再来看看红军方面,把吴奇伟撵过乌江,毛泽东和朱德都松了一口气。虽然我们取得了二渡赤水的胜利,但当时红军的状况非常不乐观,在经过连续的战斗后,红军人数锐减,其中以一直当先锋啃硬骨头的红3军团为最。
别的不说,光红3军团,就只有第13团能维持编制,但一个连也只剩下了50来人,别的团一个连只能编四五个班,因此改造俘虏和“扩红”成了红军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在中革军委的指示下,红军一边召开庆功会,一边就地“扩红”,大力传播胜利消息,积极宣传革命思想,鼓舞群众斗志。
随后,红军总政治部又举行了盛大的祝捷大会,中央的各位领导均发表了讲话,遵义城内一片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为了给红军争取到更多的休整时间,毛泽东决定让罗炳辉向东佯攻,不仅可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还可以为攻打黔西一带的中央军周浑元部做准备。
当时黔军使用的武器大多数都是土造的“九响棒棒”,顶多能缴获几挺机枪和几门迫击炮,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捞。
对比之下,周浑元这块“大肥肉”就吸引了毛泽东的注意,这可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论装备还是补给,都代表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水平。
图|周浑元
别看周浑元这个人长得人高马大、一脸横肉,十分凶恶,但其实胆子很小,吴奇伟受挫后,周浑元内心深受震撼,也不敢往前走了,整天带着部队在赤水河东岸来回转悠,弄得部队里怨声载道、士气低迷。
3月3日,蒋介石发布一纸电令,将各部队的指挥权均收回手中,大张旗鼓地说要与共产党展开一场大决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蒋介石,毛泽东仍旧不改初衷,决定捏一捏周浑元这个“硬柿子”,就在蒋介石收权的第二天,毛泽东收到情报,得知周浑元部将于5日抵达枫香坝、6日抵达鸭溪,7日完成进攻准备,奇袭遵义。
毛泽东当即猜测出了周浑元部的运动情况,他认为周部将有两个师向枫香坝前进,万耀煌率领一个师向长干山方向前进。
当时,连胜几场的毛泽东魄力十足,他不仅想吞下枫香坝的两个师,就连万耀煌带领的那个师也不想放过。
中革军委对此战也充满了信心,不仅决心消灭周浑元的主力纵队,还决心取得比遵义战役更伟大的胜利。中革军委坚信,周浑元奔袭数千里,状况比吴奇伟纵队还要差,只要保持坚定的决心,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说来也好笑,在3月5日前,蒋介石满世界找毛泽东决战,这次毛泽东主动找上门和蒋介石决战,蒋介石却不干了,还把周浑元部给撤走了,硬生生把红军的好事给搅和了。
此事过后,毛泽东依旧想和周浑元一战。
3月12日,中革军委成立了一个“三人指挥小组”,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负责处理红军中最紧迫的军事工作,其中毛泽东又承担主要责任。
图|王稼祥
眼看着北线的川军已经运动到了遵义,湘军也马不停蹄向遵义赶来,中央红军的活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要想取得赤水河上游的控制权,就必须拿下盘踞在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小伤亡,毛泽东决定想办法将其“调离”。
就在这时候,万耀煌部离开了,让出了坛厂一带。中央红军可以趁此时机迅速西渡,但是要想把红军各部都集合起来,至少也得两天,再加上渡河这么明显的动作,周浑元很难不察觉到,一旦派兵堵截,中央红军的处境可就危险了。
最终,一向不愿攻坚的毛泽东作出了一个一反常态的决定——拿下鲁班场,当时林彪、聂荣臻想去鲁班场捞点油水的时候,还遭到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没想到几天后,毛泽东自己决定主动攻坚了。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攻打鲁班场是最好的办法,周浑元龟缩在堡垒中,另一边就是眼看就要撵上来的川军和吴奇伟部,中央红军压根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此等情况下,只有突破了周浑元部,红军才能扭转局势三渡赤水河,将所有对手都转移到前面,走出两面夹击的困境。
结果一直战至黄昏时分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周浑元的预备队基本上都没有动用,危难之际,毛泽东决定先派工兵团去茅台河抢架浮桥,为后续袭击仁怀做准备。
周浑元虽然发现红军已经离开了,但又不敢追上来,生怕中了毛泽东的埋伏,只派出一支小部队进行了勘察,结果被红3军团的后卫团杀了个“回马枪”,吓得立马龟缩回了鲁班场堡垒中。
中革军委下达指示,要求我部在茅台附近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找新的战机,此为“三渡赤水河”。
跟周浑元打了一仗后,红军的状态轻松了许多,在茅台镇留下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传说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茅台酒池中洗脚”。
另一边的蒋介石也轻松了不少,他自信地认为红军西渡赤水河,是“向西逃窜”,一定是不敌国民党部队,才被逼得三渡赤水河。
当时蒋介石十分迷信“高科技”,尤其是“航空侦察”技术,但是在古蔺这种地方,树木茂盛、森林遍布,哪怕是天上的飞机也总有看不着的时候。
自从长征以来,中央红军的脑袋上就一直跟着飞机,时间一长,也有了一些反侦察的经验,比如听到飞机声就立马掉头走,把队伍前面的旗帜收起来,把队伍后面的旗帜竖起来等方式,来迷惑蒋介石的高科技。
蒋介石也是低估了红军的智慧,一味迷信侦察报告,胡乱指挥部队行军,弄得部队人困马乏不说,还拉低了部队士气。
红军三渡赤水后,蒋介石天天开会说“共匪西窜”,弄得人心惶惶,本来被红军打怕了的吴奇伟、周浑元等人此时也莫名充满了信心。
其实也不能怪蒋介石,当时不管谁看到毛泽东的状态都难免会产生这个想法。
连日的辗转让毛泽东疲惫不堪,虽然中央给他配了马,但毛泽东总是把马让给病号,自己成天跟着部队爬山翻沟,浑身都是污泥和血浆。
警卫员看着心疼,上来就要背着毛泽东走,却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没办法,警卫员只能扶着毛泽东的胳膊,跟着他一起慢慢地走,即便如此,毛泽东没走两步还是甩开了警卫员的手。
毛泽东气喘吁吁地说道:“你有战斗任务,站岗放哨也很辛苦,我还是自己走吧!”
图|长征油画
再加上当时红军没有一张详细准确的地图,经常走冤枉路,在树林里来回兜圈子,战士们难免有些怨言,而这些怨言,好巧不巧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种种原因相加,蒋介石怎么都没有料到毛泽东会来一出“四渡赤水”。
当时朱毛红军就在赤水河西岸活动,但蒋介石却迟迟没有行动,高手过招,往往就在一招半式间,蒋介石一个迟疑,就全盘皆输。
但凡蒋介石早行动个一天两天,红军四渡赤水就不知道是怎样的结果了。
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毛泽东带领红军东渡赤水,蒋介石的部队刚追到西岸就扑了个空,只能眼睁睁看着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扬长而去。
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虽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但却赢得相当漂亮,“朱毛”轻轻一跃,就跳到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圈子外,转瞬间,蒋介石再一次败在了毛泽东手中。
国民党40万重兵,硬是被3万红军耍得团团转,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毛泽东手中有一“秘密绝招”,不论在如何危机的时候,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图|蒋介石
萧华曾在《长征组歌》中称赞毛泽东“用兵如神”,毛泽东的确具备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在“四渡赤水”中,毛泽东更离不开它背后“秘密绝招”的帮助,也就是军委总参谋部二局。
军委总参谋部二局,也就是军委情报二局,成立于1931年11月,苏区第一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总参谋部。
当时总参谋部设有情报科,曾希圣任科长,与谍报队双足鼎立,成为红军最重要的两大侦察部门。
后来情报科升级为局,简称二局,曾希圣顺理成章当上了局长,他负责的曹祥仁、邹毕兆等人都是当时破译敌人电台密码的高手。
长征中,情报二局多次破解敌人密电,及时获取到了重要情报,为毛泽东作出下一步决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毛泽东更是高度肯定了中央红军的情报工作:“长征有了二局,就像是打着灯笼走夜路。”
图|曾希圣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就宛如猎豹一般紧紧咬着红军的尾巴,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面对如此绝对劣势,曾希圣意识到了唯有在侦察这个科目上,能与敌人一较长短。
但是在长征初期,王明等人对情报侦察并不重视,无论曾希圣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博古等人的重视,最终才造成了湘江战役中惨痛的牺牲。
一直到遵义会议前,博古等人依旧坚持与湘西的红2、红6军团会合,危急存亡之际,毛泽东联络到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强烈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的原计划,绕道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避开敌人的伏击。
在周恩来、朱德的支持下,红军改变了前进的计划,就在改变路线的当晚,情报二局就截获了敌人企图截击我军的电报,好家伙,但凡慢了一步,血战湘江的悲剧就要再次上演了。
有如此神速的情报侦察部门做后盾,毛泽东自然能“用兵如神”,在四渡赤水中,情报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介石吃亏就是吃亏在这个方面。
毛泽东充分利用蒋介石这个心理,把国民党40万大军耍得团团转,绕着赤水河来回兜圈子,红军看似被动,实则主动,这其中离不开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人及时破译的准确情报。
而这也成为了蒋介石40万重兵始终无法战胜3万红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