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毕昇拼音)

从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被发明到现在,在80%的时间里,我们都是靠“抄书”来复制信息、传播知识的。这种信息传播可以看作是线性的,一本书被手工地复制成两本、三本,四本……因此传播的速度非常慢。

更糟糕的是,手工抄写出错的几率非常大,一本书被复制到第100本时,往往就以讹传讹,和原著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今天我们看到《红楼梦》有很多版本,有不少就是抄书抄错了所导致的。

虽然在历史上一些民族,比如犹太人,发明了有效的校对抄写错误的方法:把希伯来文的字母都对应成数字,在抄写时要核对每一行字母对应的数字之和,如果这个数字之和错了,就说明抄写过程中一定产生了错误。

>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毕昇拼音)

但即便如此,依然很难杜绝书籍复制过程中不断叠加的错误。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发明一种印刷术来批量生产图书,完全不走样地复制信息。从信息论上看,就是要保证信息不被噪音所影响。

复制信息的技术,就奔着提高信噪比这个目的一直发展下去了。发展脉络是这样的:从抄写、到印刷再到20世纪的电磁复制和激光复制,大致经历了四代。每一代相比上一代,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准确率越来越高,大家记住这个技术趋势。

今天我们就看看这场信息复制的革命是怎么开始的。看完这一篇,我会帮你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你将会理解为什么我说活字印刷术虽然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其实贡献并不大;二是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毕昇更早地发明了印刷术,但西方总说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是最伟大的发明呢?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谁的影响更大?

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说到印刷术,大家常常想到的是活字印刷术,因为教科书里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对中国人以及对全世界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印刷术是在唐朝甚至更早的隋朝所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所谓雕版印刷,是将文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后,让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然后再在木板上刷上墨,经纸张压在雕版上,形成印刷品,一套雕版一般可以印几百张,这样书籍就能批量生产了。

长期以来一些人在历史研究问题上有个误区,总是以为历史越长越好,在发明上喜欢通过寻找没有意义的发明把发明的时间往前推。

在印刷术问题上,中国的一些学者喜欢把秦汉时期的石碑拓片技术说成是印刷术,这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伊拉克人可以把公元前3000年当地人发明的滚筒印章印刷称作更早的印刷术。这些原始的拓片或者印章技术,并没有起到推动知识传播的效果,和印刷术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我们的雕版印刷术所产生的影响就非同一般了。

如果我们看雕版印刷出现的时代,也就是唐初乃至隋朝,恰好是和科举制度的诞生时间相吻合的。在隋朝以前,中国虽然也涌现出不少诗人和文人,但是他们并不受到其他人的关注。隋唐以后,这个情况就不同了,中国文人的地位开始提高,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得以在中国开始普及。

到了宋朝,印刷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当时有“官办”(被称为“官刻”)和“民办”(被称为“坊刻”)两类印刷书坊,全国各地到处可见。以至于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制作精美的宋刻本图书都是价值连城的。在宋代,全社会能形成读书,考科举的风气,整个国家文化繁荣,和低成本的信息传播关系很大。

中国的雕版印刷是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印刷术。不过,雕版印刷的木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过程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就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雕版的刻制比较困难,刻错一个字,整板就要重新刻制,因此成本很高。大部分时候,刻制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只有使用比较便宜的木头或雕刻不太重要的部分时,工作才交给经验较少的工匠。

我们知道,最终取代雕版印刷术的是活字印刷术,对此我们都不陌生,因为它被列入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是,我必须要指出,中国的活字印刷并没有普及,因此也就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时期的工匠毕昇。中国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姓名的发明家并不多,但是毕昇却是个例外,这要感谢北宋文人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里面记载了毕昇的事迹。

毕昇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从理念上讲是相当先进的,甚至有些超越时代。遗憾的是,他的活字印刷术本身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更没有发展起相应的配套技术,因此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主流,而且几乎没有被应用过。

胶泥活字

为什么活字印刷术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具体来说,由于活字印刷所用的胶泥活字,经过烧制后,其实大小是有细微差别的,难以排得整整齐齐,印出来的书就不如雕版印刷印制的好看。烧制出的类似陶器的活字,受到压力后容易损毁,排一次版印不了多少张就会有损毁的活字需要替换,真的这样大量印刷,效率也不是很高。

另外,毕昇使用的活字是用手工雕刻,并非批量生产,因此除非需要印刷很多种不同的书,否则活字术对印刷效率的提升有限。这些问题毕昇都没有能够解决,后世也没有人帮他解决。

真正让活字印刷术变成实用技术,并且改变了历史的,是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2005年德国评选了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德国人,古腾堡排在第八位,在巴赫和歌德之后,在俾斯麦和爱因斯坦之前。而世界其它国家也经常把古腾堡排在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发明家之列。

好,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对古腾堡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因为他发明(或者说再发明)了一种实用的、采用活字低成本大量印刷高质量图书的方法。具体来说,古腾堡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发明活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一整套印刷设备,以及可以迅速大量印刷图书的生产工艺流程。

其次,古腾堡发明了一种大量铸造一模一样铅锡合金活字的技术,这不仅使得排版非常整洁美观,也比毕昇手工雕刻胶泥活字的做法的效率高了很多。

除此之外,古腾堡作为一个师傅带出了一大批徒弟,他们作为印书商将印刷术推广到了全欧洲,这不仅仅是让图书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开启了欧洲重新走向文明的道路,并最终摧毁了一个在文化上封闭、技术上停滞不前的旧世界。随后而来的宗教改革和理性主义,都和印刷术有关。

下图是印刷术发明后,欧洲图书的数量,你可以看到由于有了活字印刷术,欧洲的图书出版的册数从零,增加到18世纪的10亿,这还不包括东欧。

古腾堡的印刷术在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路德之前,德意志地区的教民其实读不到《圣经》,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来自于牧师的表述,而牧师的理解来自于主教,主教的理解又来自于教区红衣主教(也被称为枢机主教),当然最后均来自梵蒂冈教皇的解释。而教皇的解释在每一个传播的节点都会被各级神职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进一步曲解。

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白话文,并通过印刷术传播,让德意志地区的农民们都可以读到,这样教皇和各级神职人员再也无法控制和曲解信息,这最终动摇了梵蒂冈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帮助欧洲走向理性的时代。

到了19世纪初,活字印刷在经过欧洲的铅活字印刷等技术改进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刷术的故乡中国。催生出中国近代的出版业。清末民初,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著名的出版机构先后诞生,《申报》等近代报纸也出现了。这些文化机构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新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之际,帮助中国迅速走向了近代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