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习俗(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节日)

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哈拉:鄂温克语,姓氏之意。鄂温克族有许多哈拉(氏族),每个哈拉都有固定名称。一般以居住地名、河名、山名、村落名、部落或部落酋长的名字命名。我国鄂温克族主要哈拉有数十种。例如涂格冬(涂)、杜拉尔(杜)、那哈塔(那)、萨马基尔(萨)、巴依给日(巴)等。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舍卧刻或敖教日。实行氏族外婚制。都有自己的萨满。哈拉的形式,可以追溯到鄂温克氏族社会时代,那时哈拉起着基层行政单位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哈拉都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现在这种制度已经基本消失。

>少数民族习俗(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节日)

给布:鄂温克语,家谱之意。鄂温克人有氏族(哈拉)家。从前,一般每隔二十年召集全氏族大会,商量续家谱事宜。由族长主持续写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单,大会结束后,共进一餐,以示庆贺。鄂温克族家谱一般由家族长(毛哄达)保管,不能随意打开。每逢春节向家谱敬酒叩头,表示对祖辈的尊敬和怀念。

新玛玛楞:鄂温克语,意为公道人、正确者。即游猎鄂温克人的家族长。一般由狩猎经验丰富、办事公道、有威望的老年人担任。由公社成员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掌管家族公社内部生产、生活等各种事务。参加狩猎活动,无特权。如有错误,可通过家族会议进行批评,乃至撤换。解放前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家族长的社会职能和地位发生变化。

温格日:鄂温克语,酸奶之意。把鲜奶放入木桶里,用苫毡盖起来,保持稍高的温度,经五六日发酵后,即成为酸奶。是止渴和健身的优良饮料。也是制作奶干(阿日奇)的原料。

塞:鄂温克语,即茶。乌红西,即奶茶。是鄂温克人重要的饮食之一。

萨林阿日黑:鄂温克语,奶酒之意,牧区的鄂温克族到秋季多制作牛奶酒,牛奶酒酿制的方法是,将发酵酸奶倒入大锅内烧开,锅上放一用木料或桦树皮制作的圆筒(布目克勒),筒里吊着酒坛,坛子顶部坐着一口小锅,小锅盛凉水,奶锅烧开后热气上升,冲至凉水锅时回成水珠,滴到吊着的坛子里,就成奶酒了。

阿日奇:鄂温克语,奶干之意,把发酵的酸奶倒入锅里烧开,随着温度的上升,酸奶就分解为液体和凝结体,把液体倒出,把凝结体取出装入准备的袋里,挤出水分,在帘子上做成条状,晒干即成阿日奇。

额格德:鄂温克语,奶干之意,奶干的一种,把微酸的牛奶倒入锅内加热,使其变成粘性碎块,晒干后,即成奶渣。这种奶干很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乳品,可以储藏到冬季或更长时间。

阿木松:鄂温克语,稠粥之意,将米(尼基)焖熟后,用勺压成粘糊状,蘸奶油、奶皮子食用。每当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种阿木松,故又可称腊八粥。

尼米西额:鄂温克语,口烟之意,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独有的烟。制作方法是把烟叶压成碎面,掺进三分之一的木灰,再倒进少许酒或糖水,盛到桦皮烟盒里,保持潮湿,涂于门齿上,闭口衔着可解疲劳,出猎可使人清醒。

德替克:鄂温克人使用的桦皮箱子。大都用于盛放布制品和纺织品。不怕潮湿,可防雨。姑娘出嫁时,常常以桦皮箱子作嫁妆。

毛鲁嘎日特额根:库车,也称斯呼、鄂温克人很早以前就有了当作仓库用的库车,存放衣物、肉干、乳制品,米面以及贵重的东西。一般人家约有库车4台左右,富户约有库车10台左右。

靠劳宝:猎区鄂温克人建造的独具特色的仓库,做法是选四棵高树,高约1丈4、5尺,以野兽上不去的高度为宜。截掉树的枝杈,留下树干为四柱,在树柱上,用较细些檩子,搭成木制小房。库的四框和底部都是圆木,上盖板片,底部留一开口,由地面竖起一根柱子,上端插进开口,柱上砍成可以攀登的梯蹬,称吐克台木肯。

塔拉佳比:桦树皮船。鄂温克人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可乘5-6人,载1只大犴。用树条做船身架,再用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根缝合,针孔和接头处用松树油渗桦皮油熬成黑色的混合油涂抹。船长约1丈8尺,高约2尺5寸,船腹约宽2尺,两端尖细,向上稍弯。顺水时速可达40里。用于渡水、捕鱼和猎取。

棒克:鄂温克语,瓶、罐的统称。实则是用桦树皮制成的烟盒。小巧玲珑,可随身携带,取用方便。也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

玛它:鄂温克族使用的各种小型桦皮器皿的统称,有圆、方、长方、椭圆和猪腰子等多种形状,上着各种颜色或压刻花纹。解放前猎民多用以盛放零星物品。亦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

伊克维亚:鄂温克猎民装粮食的皮口袋。把熟好的兽皮,用骨针、筋缝制好,分别钉上两个系带和一个提带,盛满东西之后,整齐地放在撮罗子旁用木杆搭成的架子上。搬家时,给驯鹿驮负,可免翻箱倒柜之劳。

仙人柱:亦作斜仁柱、歇人住等。汉语称撮罗子。游猎的鄂温克族过去居住的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或柳木杆搭成木架,夏秋季外面以芦苇、干草、桦皮等覆盖,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不同,夏季大而冬季小。大则高约7米,底部直径8米;小则高约4米,底径6米左右。柱内中央为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进门正面名为马路(亦作马罗),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称奥路,右为长者,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每个家族公社乌力仁包括数个仙人柱,一般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后排列。解放后实现定居,已为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新房屋所取代。

乌如格柱:鄂温克语,蒙古包之意。鄂温克人的乌如格柱独具特色。它以苇子做包的顶盖,以柳条或苇子做围。包内外的设备都有专名,可随时搭盖和拆除,搬迁方便。包的木架,由上、中、下三节组成,一般用直径1.5寸的柳木,以绳连结成可张、可合的木架,立起时,形成网状的许多方格。一般的包是4-6块哈那组成。最大的包约有50根木杆,6个哈那;最小的包约有42根木杆,4个哈那。包门高约1米,宽约3尺,全包高约2米,直径约4米。冬季用毡子围包。

额莫和:鄂温克语,意为摇篮。鄂温克人的摇篮用桦

树皮缝制。以两块长条桦皮缝的外圈,以另一块做底缝成。呈长椭圆形,用皮绳子悬起摇动。摇篮上用线串有野鸡腿骨、鱼腰骨等,摇动时,骨串互相摩擦成响,以促婴儿睡觉。摇篮长3尺多,宽约1尺6寸。

千:鄂温克语,多数人或住在某地方的人。鄂温克族各家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亚鲁千、辉千、阿荣千等,意思是住在亚鲁河或辉河岸边的人。

赞达拉嘎:鄂温克族民歌。赞达是唱歌之意。拉嘎是名词的后缀。赞达拉嘎是鄂温克族民间小调、山歌之类的总称。鄂温克族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有世代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旋律简洁朴素,一般不用乐器伴奏。曲调有地区差别。有些字少腔长,节奏舒展,犷达悠长,节奏缓慢,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

金勒:鄂温克语,意为滑雪板。鄂温克人制作的滑雪板,以松木为原料,前端上翘,后端呈坡形。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叫母哼母乐。用滑雪板追击野兽,滑行如飞,是鄂温克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和狩猎工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