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型(古代女子发型名称和描写)

古代发型代表不同意义,明朝时妓女还被规定,头发不能梳得跟正常女子一样。(示意图/达志影像)

古人对头发非常重视,发型不仅能用来辨别年龄,甚至还是地位的象征。先秦时期,剪头发被视为一种刑罚,用来羞辱犯人,而发型的变化也显示一个人的身分,唐朝时女性的发髻梳得越高,就代表地位越高,明朝时妓女还被规定只能梳一种发型。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当时无论男女,只要成年就不会剪发,因此周朝王族犯宫刑者,会将其长发剪短,用以代替宫刑,直到秦朝衍生出「髡刑」,是古代中国五刑之一,就是将犯人的头发部分或全剃掉,属于一种耻辱刑,根据《晋书·陈寿传》记载「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指《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受马谡牵连而被髡刑。

>古代女子发型(古代女子发型名称和描写)

到了汉朝,发型可以用来辨别年龄,因此出现垂髫、总角、束发等有关发型的词汇,例如《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指8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古代女子12岁开始戴发钗、梳妆,男性20岁要进行成年礼「弱冠」,女性到了15岁就要举行及笄,也表示到了适婚年龄。

唐朝时发型不只是造型,更是女子身分与贞洁的象征,未婚女子喜欢梳双螺髻,久而久之就成为处女的标志,因此当时有许多老鸨,会让底下的妓女梳双螺髻,用以提高价码,而出嫁女性则改梳为同心结,象征夫妻恩爱、永结同心,不仅如此,发型与地位也有关系,唐朝女性的发型梳得越高,就表示地位越高。

直到明朝,根据《明实录》记载,「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当时朱元璋下令,妓女的发型不能跟正常女性相同,还必须戴卍字头巾,不仅如此,妓女的男性亲属还要戴绿头巾,这也成为戴绿帽的由来。而清朝则是新娘结婚前要进行「开脸」,指去除脸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因此发型为齐浏海就是已婚妇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