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子的故事: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原创:熊春锦德慧智
>曾纪鸿简介(曾纪鸿后裔)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健康
传递:爱地球|爱万物|正能量
勤实所反映的,是心身内信德与智德两种修为的品格与品质。如果教育将做人误导进入懒与浮,迷失人生方向,做人的目标与路线就必然全都发生错误。就像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只让学生认识分数、认识知识,已经使很多孩子陷入在家懒与浮,在学校里懒与散的身心状态当中。甚至有的学生读到大学,还要将自己穿臭的袜子和内衣寄回家,让奶奶去洗,这样的疏懒与浮华已经让他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怎么可能成为社会的良才!信德失去善、正、真,智识也就必定弃廉而无耻,失检而懒惰。
在这方面,曾国藩教子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便以写信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据学者们研究,在曾国藩家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就是“勤”和“俭”。咸丰六年(1856年),已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给9岁的次子曾纪鸿写了一封信:“凡人多望子弟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同年十一月五日,他给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哑其朴陋,见应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儿子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结果那一年,他的儿子没有考上。他还告诉儿女、家眷:“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在曾国藩的教育下,两个儿子都性情纯良、品行端方,长子曾纪泽是著名爱国外交家,曾与沙俄谈判夺回伊犁;小儿子曾纪鸿成为一位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