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作者(战国策作者是谁)

《战国策》,三十三卷,记录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不一,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突出纵横家思想。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作者(战国策作者是谁)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如《齐策四》里云:“士贵耳,王者不贵”,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书中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起到了“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重要作用。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一些作者为了表达对一些士的倾慕之情,在描写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独处室内的活动和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作者的虚构想象,如,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和感慨之语,比如邹忌在与徐公比美时的心理活动。这些虚构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人物的个性化的言行,用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表现人物,如苏秦落魄归家和荣归故里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苏青个人的感慨,都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战国策》在情节上,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比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田光自刎以明不言,樊於期自刎献头以吐报仇,易水送别,秦廷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生动展现人物性格。

《战国策》写人时,一方面继承了《国语》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所反展,出现了一个人物集中在一篇文章的情况,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形成开创了先例。体现编年体向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空前成功的。策士要说服诸侯,在言辞上必然要下功夫。在说辞上,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策士在游说中,往往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游说的目的。比如,邹忌为了劝谏齐威王要善于纳谏,就以生活中跟徐公比美的事例来隐喻,既风趣,又有说服力。

还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说服力。如,《燕策二》中苏代用鹬蚌相争的典故,来说明赵惠王不应伐燕,免得秦国坐收其利。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资料来源: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