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贤个人简介(李世贤太平天国)

侍王李世贤是太平天国后期仅次于陈玉成、李秀成,排名第三位的高级军事将领。他能够身居如此高位,立下的军功自然小不了。那么,李世贤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可以令人服膺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侍王李世贤军事生涯中的代表作——1858年皖南湾沚大捷。

李世贤影视作品形象

(一)

>李世贤个人简介(李世贤太平天国)

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这场战役敌我双方的两位主角,以及湾沚战场的情况。

李世贤是忠王李秀成的堂弟,只不过比李秀成小了十一岁。金田起义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贤跟随着李秀成参加了太平军。从此,他就在腥风血雨中磨砺成长,凭借着军功一步步地晋升,直到1860年被封为侍王。1858年的时候李世贤还没有当上侍王,不过,在此前的一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李世贤已经被封为左军主将了,与他的堂哥李秀成以及陈玉成、杨辅清、韦俊并列。由此可见,此时的李世贤已经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了。

而清朝这边的主将则是浙江提督邓绍良。邓绍良生于1801年,湖南吉首人。吉首是著名的镇筸兵的老家,在湘军崛起之前,镇筸兵多年保持着绿营头号主力部队的头衔。虽然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镇筸兵大败。但是,不管怎么说,镇筸兵还是能和太平军较量一番的。邓绍良就是镇筸兵中的佼佼者。

邓绍良一开始在向荣手下做事。向荣对他十分欣赏。邓绍良从广西跟着向荣一路来到了南京城下,成为了江南大营的重要将领。1853年,他晋升为江南提督。凡是做到江南提督的人,那都是江南大营的第二号人物,可见邓绍良的地位是很高的。1856年,他被调任浙江提督。

邓绍良手下的主力部队就是镇筸兵,战斗力很强,也很能打硬仗,是太平军的一个强劲对手。

再来说一下,双方交锋的湾沚这个战场。

湾沚就是今天的芜湖市湾沚区,在芜湖市主城区以南四十公里左右。太平军和清军之所以在这里展开决战,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激烈地争夺皖南地区,而皖南地区的焦点就是芜湖。

芜湖和南京的距离比安庆还要近,地位之重要那就不用说了。

1854年6月,太平军占领了芜湖,给天京的上游增加了一道屏障。

1855年8月,邓绍良率领包括镇筸兵在内的江南大营主力,在广东水师的配合下,向着芜湖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邓绍良占领了芜湖。在芜湖一战中,太平天国的名将罗大纲不幸中炮身亡。

1856年,杨秀清、石达开指挥太平军进行攻打江北、江南大营的战役,不仅将两个大营击溃,而且收复了芜湖,夺得了湾沚、宣城、宁国、广德等地,皖南东部地区几乎全部落入了太平天国手中。

但是此后就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军的进攻势头停止了下来。已经调任浙江提督的邓绍良,在浙江巡抚何桂清以及浙江丰厚财力的支持下,集结起了以镇筸兵为核心的数万人马,开始从浙江向着皖南的太平军发起反击。

1856年7月,邓绍良率军向着宁国发起了反扑。宁国是浙皖边界上的重要通道,太平军在此坚守不退。经过七个月的苦战,邓绍良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到1857年2月,终于将宁国攻克。随后,邓绍良率军继续前进,宣城、泾县、湾沚等地相继被他占领。接下来,邓绍良把目标再一次对准了芜湖,打算再一次将这里攻克。

1858年初,由于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军各条战线都十分吃紧。但是像芜湖这样重要的地方,太平天国还是不敢随便放弃的。正在南京苦战的李秀成也不得不让自己的兄弟李世贤带兵进驻芜湖,一定要保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

1858年2月,李世贤带兵来到了芜湖,从此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时刻。而此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二)

李世贤进驻芜湖之后,使得芜湖本身的安全有了保障。不过,对于近在咫尺的邓绍良在湾沚的清军,他还一时顾不上与之交锋。因为,自从枞阳会议后,太平军实际上由陈玉成全盘指挥。李世贤必须服从陈玉成的调度。

在1858年,李世贤先后出兵配合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营,以及到皖北的三河消灭湘军李续宾所部的战斗。到了1858年的11月,李世贤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回到芜湖来打理一下自己的这块“自留地”了。

此时,坐镇在湾沚大营中的邓绍良正在为军饷的问题而发愁。本来,身为浙江提督的邓绍良是靠着浙江提供的军费来维持的。但是,由于石达开在出走后,把浙江当成了第一个要攻取的目标,发起了对浙江的进攻,结果来自浙江的经费就断了来路。邓绍良只好自己就地解决。他每月都需要十几万两银子的军饷,但是靠自筹每月只能搞到三万两。没办法,这军饷只能是先欠着大家。现在,石达开已经离开浙江南下福建了,浙江与皖南之间的饷道打通了。但是,由于积欠过多,浙江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银子,只能还是分期分批地供应。如此一来,清军士兵的欠饷问题就一时无法解决,于是,全军上下士气萎靡,人心厌战。邓绍良为此头疼不已。

面对着不利的局面,邓绍良却没有收缩兵力,稳固战线,依然是把摊子铺得很大,而且还是摆出了一副进攻的架势。这就给李世贤乘虚而入提供了绝佳的战机。

1858年11月21日,李世贤率军从乌溪渡过了姑溪河,向着清军设在黄池的据点发起了进攻,湾沚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世贤的部队总兵力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能有五六万人。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刚从军的流民,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就是两万人左右。而邓绍良的部队有一万七千人,虽然不如湘军悍勇,但是要顶住李世贤的军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双方的实力相当。

不过,由于邓绍良兵力布置过于分散,而且由于欠饷而士气低落,所以李世贤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李世贤对于黄池的进攻只是佯动,目的在于牵制清军总兵萧知音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援救湾沚。他的主力部队则向湾沚前沿的鸦山、孤山坝两处清军据点发起了进攻。

邓绍良一开始被李世贤的佯攻给迷惑了,下令从湾沚调兵去增援黄池。然而,从11月23日起,太平军开始猛攻鸦山与孤山坝,邓绍良的手里就再也无兵可调了。他急忙敕令在黄池的清军总兵萧知音率军阻止太平军南下,但是萧知音一直在与太平军激战,根本就没法完成邓绍良交给的任务。

经过数日的苦战,太平军于11月27日攻克孤山坝,29日攻克鸦山。而驻守在方村、石硊等地的清军由于不是邓绍良的嫡系部队,同时也由于欠饷,所以都不战溃逃。如此一来,湾沚面前的屏障就被太平军扫清了,接下来就可以全力进攻湾沚了。

在危急的形势下,邓绍良紧急向着江南大营呼救。江南大营的统帅和春意识到如果皖南有失,对于江南大营也是极为不利的。于是,他立即派出了总兵戴文英率领五千人马驰援湾沚。

(三)

12月2日,李世贤开始对湾沚发起了进攻。邓绍良拼死抵抗,清军被分割为湾沚、黄池两部分,都遭到了太平军的猛攻。

12月3日,太平军攻克湾沚与黄池之间的盘龙甸,将清军彻底分割开。

12月5日,太平军大举进攻湾沚,经过一天的激战,未能取得明显的战果。随后的几天里,太平军一直不断地向着湾沚猛攻,双方激烈拼杀,彼此都伤亡惨重。

12月11日,戴文英终于率军赶到了湾沚。在与邓绍良会晤后,戴文英决定以湾沚的制高点土山为突破口,在此与太平军展开决战。

12月12日,戴文英兵分三路,向着太平军占领的土山高地发起了反攻。双方在土山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清军接连突破太平军两道防线,而太平军也英勇地从土山上冲下来与清军展开了肉搏战,最终挡住了清军的攻势。同时,李世贤也紧急从盘龙甸调来数千援军。援军用猛烈的炮火轰击清军的进攻队伍,造成很大的杀伤。双方激战到夜晚,戴文英只好收兵。

12月13日,太平军攻克黄池。黄池的清军总兵萧知音率残部狼狈溃逃。如此一来,太平军就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进攻湾沚了。

12月14日,戴文英指挥清军依然向着太平军的阵地发起猛攻。但是,这时候黄池一带的太平军已经围拢了过来。李世贤命令原本进攻黄池的太平军从东山庙、竹塘一带包抄清军。戴文英的部队很快就成了瓮中之鳖。

下午,太平军攻克了戴文英所部的营垒。正在前方指挥战斗的戴文英看见自己的营垒起火,急忙率军回救,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太平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上来。激战中,戴文英中弹身亡,手下的人马大部分被歼灭。

戴文英被歼后,邓绍良就无路可逃了。他手下还有五个营的镇筸子弟兵,大约三千余人。但是李世贤的大军很快就包围了上来,把湾沚清军大营围困得水泄不通。

12月15日夜晚,邓绍良决定拼死突围。他命令手下放火焚烧了自己的军营,然后带领镇筸兵拼命地向外冲杀。但是太平军以十倍的兵力将其围困,邓绍良根本就冲不出去。经过一夜的激战,镇筸兵全军覆灭,邓绍良也力战而死。就这样,李世贤指挥的湾沚会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四)

侍王李世贤指挥的湾沚之战,歼灭清军近万人,击毙提督一名,总兵一名,可谓战果辉煌。在这场战役中,李世贤的进攻十分果断,对于出击的时机和方向都把握得很好,可以看出李世贤确实具有很高的战术水平。

而清军方面,由于欠饷而酿成的危机迟迟无法解决,最终贻害自己,这完全都是清军自己造成的。同时,邓绍良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及时收缩兵力,导致最终被全歼,这也是他咎由自取。

李世贤湾沚大捷后,皖南的形势一派大好。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对此十分恐惧。他急忙推荐郑魁士担任浙江提督,命他收拢残兵,保卫宣城。同时,又派出了江南大营的名将周天培、张玉良率军支援皖南。到1859年1月初,清军又集结了两万余人,而且周天培、张玉良等部队也都很精锐。

李世贤原本试图乘势攻克宣城、宁国等地,但是他在1月8日开始了新的攻势之后,遭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太平军难以前进。

1859年2月,南京对岸的江浦发生了薛之元叛降事件,造成南京的形势空前紧张。在南京担任防御任务的李秀成自然就要赶紧调集李世贤的人马前往支援。

因此,李世贤放弃了自己血战夺来的湾沚,率领所部主力去南京了。这样一来,皖南东部地区又恢复了湾沚之战前的态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