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嘉的神预言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激烈进行中。对曹操来言,这堪称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期,被袁绍全面碾压,只能咬死牙关拼命支撑着。但哪料就在这时,一则消息传来,差点让曹操崩溃:孙策正在密谋,准备要偷袭许都!
如今的曹操,哪还有余力增援许都,防范孙策?若一旦许都有失,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曹操正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时,郭嘉站出来了,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开口说了起来。
>孙策周瑜(孙策周瑜什么关系)
孙策是厉害,以至于都厉害到了,视江东俊杰如无物的地步。每次外出,连保镖都不带够。敢问,这还是厉害吗?分明是找死而已!须知,他杀了那么多江东豪杰,已是仇人遍布。
所以曹老板,还有诸位同僚们,大家都洗洗睡了,养精蓄锐,明天还要继续跟袁绍开片呢。放心吧,听我的没错,还没等孙策偷袭咱的许都,他就必会被仇人刺杀而死!
曹操夸张得一拍大腿表示:奉孝说得一点都没错,孙策就是一介匹夫,岂是我老曹的对手?都给我盯紧袁绍,孙策活不了几天啦。但心里却非常清楚,如今这态势,就只能相信郭嘉之言了,多撑一天是一天吧。
所谓,奇迹从来蕴藏在死地中,惊喜总是产生于绝望后。果然没多久,霹雳一声春雷响:孙策外出时,遭到了许贡门人的刺杀。如今别说偷袭许都了,能否活下来,都是未知数!
郭嘉,三国中谜一般的人物,神一般的存在,他是怎么料到孙策的结局的?有两种解释。
其一:这就是曹操和郭嘉,安抚人心的一通忽悠。比如后来又出现过类似情况,只不过这一次变成了荀彧。曹操顶不住了,写信给荀彧说想撤军回许都。荀彧回信劝阻:千万别回来,挺住!放心,不久后必会出现转机——果然许攸来了!
其二:强大的推理能力!所谓算无遗策,就是综合了各方因素后,所做出的推理(预测)。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情报支持,和对于对手的全面了解。恰好郭嘉不但拥有强大的推理能力,还执掌着曹操的情报机关(校事府),故而,这才能做出了精准预言!
笔者认为,这第二种解释,才是真正的原因。不论怎样,曹操度过了危机,继续跟袁绍对峙在官渡。
但江东那里却乱套了,如今的孙策,已是奄奄一息,他若一死,江东怎么办?孙策必须要在临死前,做好安排。
二、无视周瑜,托孤张昭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托孤这一段,产生出来了一句名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一下子把周瑜跟张昭并列为了孙策的“托孤双星”。但历史记载却是,孙策临死前只托孤张昭了,没周瑜啥事。
周瑜是在孙策死后才带兵而回,被孙权封为“中护军”,形成了“文有张昭,武有周郎”,一起辅佐的格局。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出自《三国志》)
如今的问题便是,为何《三国演义》要如此改写?也是两点解释。
其一:周瑜是孙策死后,东吴真正的定盘星,而且还跟孙策情同兄弟,娶媳妇(纳妾)都是哥俩一人一个,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哪料孙策死后却无视周瑜,只托孤给张昭,这实在不好看。故而便给周瑜加一段戏,让他也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
其二:集中所有力量,为“刘备白帝城托孤”做准备!刘备托孤诸葛亮时,曾说出过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都成了“刘备托孤”时,最重要的一句话。
当然,也成了那些脑洞大开者,纷纷进行另类解读的论点!总之吧,一下子把刘备白帝城托孤,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历史热点而千年不衰。但可知在孙策托孤张昭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据《三国志》载,孙策临死前,曾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翻译过来就是,要是孙权不争气,张昭你就取代这小子,来当东吴大哥!所以,刘备后来的白帝城托孤,完全是盗版了孙策托孤。
若《三国演义》如实写入,那么当刘备托孤时,再说出同样的话,还有没有震撼效果呢?当然就没有了吧!而且,这还明显跟《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主旨不符合。故而这才改写,只给周瑜加戏,让他成为“托孤双星”之一。
如今,搞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何改写孙策托孤之后,最大的疑点也就来了:既然孙策和周瑜,是铁哥们关系。为啥孙策在临死前,却无视周瑜,只托孤给张昭,并说出了这句“君便自取”的话,孙策为何要如此安排呢?大致有三点原因。
三、孙权称帝前,说了一句话
其一:周瑜不在!孙策死时,周瑜正在外练兵(统兵)。如今正是东吴最危险和玄妙的时机,岂能让手握军权的周瑜回来?哪怕关系再铁,也不能感情用事。
后来的刘备托孤也是如此,虽说举国托孤给了诸葛亮,但军权却给了李严,让李严“统内外军事”。刘备死时,西川经营了多年,已经有个根基,尚是如此安排,孙策当时能比吗?
孙策之所以被刺杀,就是因那时东吴毫无根基可言,随时都有翻盘的危险,如何还敢再让周瑜回来?再说直白些就是,若周瑜一回来,孙策还怎么托孤?就算周瑜死保孙权,那么所有大权也必然落到周瑜手中,这叫严重失衡,使得周瑜缺乏制约。
因此周瑜不在,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孙策故意为之——他完成可以,且有时间,调周瑜回来进行托孤,却就是不调回,已经说明当时情况有多危险了。
其二:国赖长者!孙策死时,周瑜二十多岁,张昭已四十多岁了。周瑜一直统兵,张昭一直主政。也就是说,张昭属于东吴的长者,稳重不激进,而且能跟当时的江东豪强势力,说上话。
孙策托孤张昭说“君便自取”,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犯下了严重错误,杀伐太过了,跟江东豪强势力势同水火,因此才被人家干掉。所以这是授权给张昭,让他全面修补跟江东豪强的关系。
而周瑜是强硬派,起不到张昭这种作用,甚至还会激化彼此矛盾。这点在后来赤壁之战时体现得非常清楚,周瑜抗曹,张昭降曹——实则张昭是代表江东豪强势力发声,而当时江东豪强势力,便是主张降曹的。
其三:孙权称帝时,说了一句话。孙权称帝前对周瑜念念不忘,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意思就是说,若没有周瑜,我当个毛线皇上!
为何孙权说这句?很简单,孙策托孤给张昭之后,孙权第一时间便把周瑜调回来,且还让他“将兵”,也就是带着人马回来,并封其为中护军。由于当时的孙权仅是将军,又很年轻,几乎所有手下,都对他有点轻慢,唯有周瑜“独先尽敬”。
意思是说,唯有周瑜把孙权当主公,每次见孙权,都以臣子之礼见君!可想而知,这对孙权是一种怎样的力挺,给其他轻慢孙权的人,发出一种怎样想信号——别忘了,周瑜是手握兵权的主儿!
这就是孙权,急调周瑜回来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周瑜威慑众人。之所以孙权如此自信,周瑜能起到这种效果,就是跟孙策临死的这次托孤有关!
李世民死前对李治说:我之所以把李绩贬出京城,是考验他,若他敢不服就杀了他。若他服气,我死后你立马让他回来。如此一来你就对李绩有了大恩,可以驾驭他了。
孙策的这波操作,何尝不是这种效果呢?死前托孤周瑜,怕激化矛盾,甚至失衡,造成东吴翻车,所以不搭理。却把这种施以大恩的事留给孙权,给孙权制造出腾挪空间。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是孙策死前对孙权所说的话。所以。谁说孙策仅是个无脑小霸王,没有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