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草民,庶民,平民分别指什么意思?
1、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
原本“拍巧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2、草民:古代无官职者在皇帝或官员面前的自称,表示卑 *** 意。袭姿键
3、庶民:指一般的民众。
4、平民:平民是指普通市民、公民,没有任何特权或官职的自由人。古时不是贵族或官员的人,都称平民。
扩展资料
古代平民(Populace)的别称: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
黎民:即平民。“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册大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另有别称:
苍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平民
春秋时期的平民与庶民有区别吗?
1、奴隶: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大部分权利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改升主人有权处置奴隶。
2、隶农: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权民。
3、平民:普通老百姓。
古代平民(Populace)的别称:
u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
u 黎民:即平民。“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
u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u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u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4、自由民
奴隶社会中除奴隶以外的余渣居民的通称。包括奴隶主、高利贷者、大商人、独立经营的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自由民的根本特征是享有公民权和竖歼悄财产权。自由民可区分为上层和下层,即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春秋时期平民与庶民有区别吗?
肯定有区别,春秋时期的平民就是指一般老百姓。而庶民比平民的地位还要低,比如奴隶之类的人
为什么古代称平民叫庶民,有出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庶民“这个词的出处,有关解释如下:
一)、出处详解:
【语出】:《诗·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庶民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二),补充解释这个词语:
所谓“庶民”是英语词汇subaltern的中文翻译,也有译作“属下”、“下层”或“底层”的含义。社会中被宰制的或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层,不论是以阶级、种姓、年龄、性别和职位的意州隐歼义表现的;在这里,与“庶民”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是官方和非官方的“精英”。
一、在经济生产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的作用下,庶民社会集团的客观形成;它们在数量上的 *** 及其与早已存在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渊源关系,它们在一段时期内保存着这些集册冲团的心态、意识形态和目标;
二、它们积极或消极地加入统治政治阶层,为了坚持自己的要求而试图影响这些阶层的纲领,它们所作的这些努力在分化、改携枝造和新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三、旨在保住庶民集团的首肯并维持对它们的控制的统治集团的新政党的诞生;
四、为了坚持对部分有限地位的要求,庶民集团自身所造就的阶层;
五、那些维护庶民集团自治权(在旧体系内部)的新阶层;
六、那些维护整体自治等等的阶层。
庶民是什么意思?
庶民的意思是民众;平民。
庶民解释:
释义:民众;平民。
引证: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这回战胜的咐扮亏,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 *** ,是全世界的庶民。”
用法:作谓语,宾语。
示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扩展资料
庶民的近义词缺困:
一、平民
释义:普通市民、公民,没有任何特权或官职的自由人。
引证:巴金《海的梦》:“许多和他同住在巴黎贫民窟里的犹太平民,到法庭去叙述那些惨痛的事实。”
二、民众
释义:人民,群众。
引证: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衡神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西周时期的国人 庶人 平民有什么关系,是什么
是一种等级关系。
1、庶人:周代社会的平民。后世无官爵者亦称庶人。周代是贵族为主体的社会,贵族阶级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贵族等级构成。
妻妾众多,子孙繁衍的贵族,按照宗法制度规定,唯嫡长子(即大宗)得继承父爵,嫡妻的余子和众妾的儿子(即小宗)则获得较低的爵位,或因无爵而沦为庶人。此外,庶人还包括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及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
2、国人:西周时期,把居住在都城之内的平民叫做国人,而居住在郊外的,叫野人,但两者都不是统治阶级,这里的国人不是指农民,而是指有奴隶,平民,手工业者,小奴隶主等等一些权力较小或者没有权力的人,而不是单单的农民而已。
3、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
扩展资料
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伏困与的政治﹑军事权利。
如参加国人大会和国人盟会,参与军事活动,充当徒卒等。但他们往往也承担沉重的义务。如庶人当兵作战,则需负担军事装备,缴纳军赋。此外,青壮庶人还要担负一定劳役。
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其它等级或阶级的人也能转变成庶人。
周代庶人属于平民阶层,仅仅是关于庶人身分多种看法之一。由于对周代社会及有关庶人的史料有不同认识,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庶人是肆局农奴裂厅让;魏晋封建论者认为西周春秋的庶人为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成员;西周奴隶论者中,除庶人平民说外,还有庶人奴隶论。
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兴起。他们自恃清显,不仅歧视无官爵者,而且一些位卑职微的小吏或门第不显的品官,亦被其贬为“寒庶”﹑“寒素”,以及时有“士庶天隔”之说。
但当时在法律方面,并无严格区别士人与庶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如什伍相坐之法,士庶均不能免。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