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当代作家、诗人)

魏巍当代作家、诗人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1952年,完成中篇小说《长空怒风》。1956年,完成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78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中文名

魏鸿杰

外文名

Wei Wei

别名

魏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郑州

出生日期

1920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职业

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主要成就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性别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个人生活

家庭

1935年,魏巍父母双亡,靠誊写为生。

婚姻

1946年3月19日,魏巍与刘秋华在战地举办了婚礼。1950年,女儿魏平出生。

主要作品

诗集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两年》

1951

《黎明风景》

1955

《不断集》

1963

《魏巍诗选》

1985

《红叶集》

2007

诗歌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杏花盛开的时节》

1941

《黎明的风景》

1942

中长篇小说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长空怒风》

1952

《红色的风暴》

1956

《怀人集》

1980

《地球的红飘带》

1988

《东方》

1978

《火凤凰》

1997

散文集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04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1951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我的老师》

1956.09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1956

《依依惜别的深情》

1958

《春天漫笔》

1959

《谁是最可爱的人》

1973

《壮行集》

1980

《魏巍散文选》

1982

《话说毛泽东》

1993

《魏巍杂文选》

1994

《四行日记》

2008

《新语丝》

短篇小说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

1952

《老烟筒》

1954

《女将军》

1958

《我爱老师》

1984[5]

出版图书

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1988年5月1日

《地球的红飘带》是著名作家魏巍创作于1987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地球的红飘带”一词从此之后就用来指代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东方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2019年5月1日

《东方》是当代作家魏巍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7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东方》采用了前方和后方交错的写法;语言优美动人,有强烈的感情色彩。2019年9月23日,《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红色的风暴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2003年12月01日

《红色的风暴》是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水,刘汉。

我的老师

作者名称 魏巍

《我的老师》是2018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巍。

火凤凰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1997年10月

《火凤凰》是著名作家魏巍继长篇小说《东方》与《地球的红飘带》之后的又一新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战争三部曲。

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2019年10月1日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亲近经典系列图书,是一本魏巍著写的作品。

长空怒风

作者名称 魏巍

作品时间 1952年11月

《长空怒风》是青年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巍、 白艾等。 是一部描写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战争的书。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国家意志

魏巍的创作,贯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根本点上,魏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阐扬着、论证着。

为战争而写作者总是要宣扬自己一方的战争行为的合理性,并在这种合理性中灌注以浓烈的英雄主义激情。魏巍的抗美援朝文学中,历史记忆被强化,使抗美援朝文学往往抚今追昔,由眼前的烽火追思着故乡的田园,注入了民族荣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的文学政治学。由此形成的文学生产体制带有国家和作家互动而合力的一体化性质,从而成为了一种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用血肉筑成新长城以复兴和保卫自己国家的历史尊严感。

亲善态度

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朝鲜与中国都是世界无产阶级政权,或者说是国际社会主义联盟共同体的一个代码,隐喻着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斗争方向的同步性。他承认朝鲜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承认朝鲜与其相对应而不是相对立,他给予朝鲜充分的尊重,认为朝鲜应与自己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积极寻求与他者的互认,互相了解,平等对话及批评交流。

艺术特色

魏巍

人物刻画

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例如《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而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这些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记忆里。

叙述艺术

魏巍从生活出发,大胆地突破了“左”的禁区,在结构布局与人物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魏巍高屋建瓴,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以及翔实的资料与艺术构思的珠联璧合。作品所采取的紧缩式结构以及对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借鉴与发展,使情节紧凑、繁而不乱、简而不陋。

语言艺术

魏巍在语言上力求个性化。他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资历、文化素养、气质习惯以及方言等多种因素,准确地突出语言中的“这一个”,努力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魏巍文学作品中人物多,但各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刚毅、或深沉、或诙谐、或活泼,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其语言也是颇有个性特征的,每句话都以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风貌和思想感情。如在《挤垮它》中,作者描写了拔雷,用“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当我不敢惹你吗?我偏偏要惹惹你看,你就是老虎,我也要拔掉你两个牙性你就是大象,我也要扯掉你的鼻子!同志们,站开一点,仔细看我的动作,我如果这么拔牺牲了,你们就接受我的经验,改个办法那么拔。”这有英雄气概、富于个性特征的话,而代替拔雷的过程。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通过对魏巍抗美援朝时期作品的阅读,能够发现在主流话语的统摄之下而以独立形式存在的朝鲜女性形象。她们在朝鲜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站在了斗争的前沿。朝鲜劳动妇女勤劳、善良、贤惠的美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绽放出光彩。她们中不仅有年迈的老人,“阿妈妮”形象,还有多情乐观的朝鲜年轻妇女形象,女性俨然是人物构成的主体,并担负着规约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文本中“朝鲜女性形象”的艺术传达是琐碎的,散乱的;又是固定化的,完整的。用“镜像”原理来推论,就会想到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挺身境外的“游子情结”,转战异域,乡愁倍添,特别是在目睹了在艰难中生存却完整延续着生活格局的朝鲜女性之后,一种反观自身的想象关系由此建立。文本中充满着“阿妈妮”、“阿姊嬷妮”的称谓,这预示了志愿军战士对这种想象关系的自我认定。反映了志愿军自我认定的“母亲”、“兄妹或妻子”的生活记忆与亲缘期待。

儿童形象

在魏巍的作品中,孩子形象比比皆是。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还是硝烟未散的废墟旁,抑或是部队休整时的朝鲜老乡家里,处处可见他们的坚强、勇敢、成熟、善良、可爱,他们往往有一颗感恩的心。战争以神奇的速度催促着人的成长,他们在灾难面前不改本性的纯真。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孩子之间的“亲人关系”是抗美援朝文学中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面对敌人,他们变得坚强、勇敢、成熟、沉郁;对待志愿军战士,他们变得善良,可爱。

志愿军形象

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颂扬、讴歌了在朝鲜半岛的,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魏巍用激情与诗意的笔调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时时直抒胸臆,表达对英雄的热爱与赞美。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和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说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志愿军战士深爱着朝鲜人民,把邻国的朝鲜当成兄弟。他们对祖国深爱,对朝鲜人民情深谊厚。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

人民军形象

在魏巍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中,朝鲜人民军的影子并不具有战争叙事的主体性意义,只是出于文本结构需要而特意设定的,即便有零星的描写,也时而从阶级友情角度取同情态度。人民军的影子虽然不是战争叙事的主体,但在文中依然能够见到他们可敬可爱的身影,他们是优秀的战士,真正的革命军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获奖记录

文学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1994

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获奖)

《地球的红飘带》

1986

第一届人民文学奖(获奖)

《东方》

1982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

《东方》

人物评价

魏巍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都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1](作家徐贵祥评)

魏巍一生始终是一名战士,魏巍在文学上毕生追求的是把文学的革命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郑伯农评)

魏巍一生都秉持着无产阶级写作,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他那代从延安走出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1949年以后的经历都非常复杂,不管他们后来持什么样的理想和观点,只要他们的写作遵循着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评)

在魏巍身上始终具有革命诗人的那种气质:敏锐的感应,饱满的激情,并在他的文、小说、杂文、通讯创作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诗的气息:构思时诗的意境,行文时诗的语言。(军旅诗人胡世宗评)

后世纪念

2011年,魏巍首座头像安置在上海奉贤海湾园。[2]

2012年4月11日,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福寿园园区内的魏巍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名由诗人贺敬之题词。馆内展出了魏巍生前使用过的衣柜、书桌、所穿衣物及百余件物品,还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阅读魏巍作品后写给他的亲笔信等。

参考资料

1.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因病去世 作品享誉全国(图)·搜狐网

2.军旅作家魏巍铜像落户奉贤区海湾园·中国作家网

3.“最可爱的人”魏巍走了·新浪网

4.魏巍致田间信及《晋察冀诗抄》·中国作家网

5.新闻资料:著名作家魏巍生平(图)·搜狐

标签: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