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及(唐朝散文家)

独孤及唐朝散文家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

777年,徙常州,卒谥曰宪。

著有《毘陵集》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本名

独孤及

至之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

出生日期

725年月日

逝世日期

主要作品

《仙掌铭》《古函谷关铭》

主要成就

古文运动先驱

少有大志为官敢谏

独孤及生于开元盛世,他父亲是小官,家境比较富裕,孩提时代的他,深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酷爱读书,尤爱儒学。有一次他父亲阅读《孝经》,便问他有什么意向。独孤及爽快地回答:“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独孤及小小年纪就有弘扬儒学、为国为民,以求名垂青史的豪言壮语,博得整个家族的赞赏,而他从此也刻苦读书。

玄宗末年,独孤及以高名次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先在华阴当县尉,后又到江淮都统处供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也颠沛流离了多年,直到唐代宗时他才任左拾遗一职。左拾遗,职位不高,但在皇帝左右,可以直接提出批评和建议。代宗同他父亲唐肃宗一样,是一位平庸皇帝,在他治理下,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独孤及对此十分担忧与不满,特别是对百姓生活的艰难与赋税的加重忧心如焚。因此,独孤及大胆上疏,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

勤政为民毫不苟且

独孤及做左拾遗时,多次上疏代宗。他以历史上不少帝王“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为主旨,阐述其后果之严重:谏者“钳口饱食”“相招为禄仕”,造成官员们专谋私利、贪污腐败的现象。谏官也按皇帝的意愿,专讲歌功颂德的话。这样,国家必将衰败。

据此他劝代宗要广开言路,“以尧、孔心为心”,使“知之必言,言之必行,行之必公”形成“君臣无私论,朝廷无私政”的良好政治局面。他还让代宗“反躬己”即下《罪己诏》——认错书,并以行动“求贤良者而师友之,黜贪倿者”——即任命清官,惩治贪官。他提出要除去“天下之疾苦”,应“废无用之官(庸官)、罢不急不之费,禁止举兵、节用爱人”等。这些金玉良言,代宗不予采纳,还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免去他的左拾遗一职,让他做太常博士(主业教书)。不久,又让他当礼部员外郎、濠州刺史、舒州刺史。

独孤及当官为民,在舒州刺史任上,他“勤于政名,毫不苟且”(《新唐书》),坚持每天黎明即上班工作,并常常深入民间,率领百姓修河道,栽桑树,生产丝绸,增加百姓收入。有一年,天下大旱,舒州周边的几个州很多百姓无粮可吃,外出乞讨,而舒州非常安宁,百姓不愁吃穿。为此,独孤及受到表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独孤及迁任常州刺史。不久即病死任所,享年52岁。[2]

主要影响

独孤及古文,与萧颖士齐名,为古文运动先驱作家。他以儒家经典为学习方向,宽畅博厚,长于议论,用意在立法诫世,褒贤贬恶,不徒以词采取胜。所作如《仙掌铭》《古函谷关铭》《琅琊溪述》《风后八阵图记》等﹐有古风格。韩愈为古文,以其为法,并曾从其徒游。两家同尚儒学,但韩愈辟佛老,而独孤及学道家,是其不同处。

主要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有《毘陵集》20卷﹐其中诗3卷﹐文17卷﹐为其弟子梁肃所编,权德舆作序,赵氏亦有生斋刊本有“附录”1卷,“补遗”1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传世。事迹见崔佑甫《独孤公神道碑铭》、梁肃《独孤公行状》和《新唐书》本传。

人际关系

儿子

独孤朗,字用晦,工部侍郎、福建观察使,赠右散骑常侍

独孤郁,字古风,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

孙子

郑庠,字贤府,仕至尚书右丞

历史评价

《新唐书》评其风流荡不及,及至有饰其辞,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

参考资料

1.独孤及·古诗文网

2.做官直言敢谏 作文求实求真——独孤及(洛阳风流才子)·洛阳网

标签: 独孤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