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木(木兰科观光木属植物)

观光木木兰科观光木属植物

观光木(学名:Michelia odora (Chun)Noot. et B. L. Chen),是木兰科的单属种,星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海拔500~1000米常绿阔叶林中,常绿乔木,高达25米,新枝、芽、叶柄、叶下面密被褐色柔毛。花期3—4月,果期10—12月。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气候、深厚肥沃土壤,萌芽力强,用种子繁殖。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

中文名

观光木

拉丁学名

Michelia odora (Chun) Nooteboom & B. L. Chen

别名

香花木、香木楠、宿轴木兰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毛茛目

木兰科

木兰族

亚族

含笑亚族

观光木属

观光木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属于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地区。

保护级别

易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1.1米,树皮淡灰褐色,具深皱纹。小枝、芽、叶柄、叶面中脉、叶背和花梗均被黄棕色糙状毛。叶片厚膜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中上部较宽,长8--17厘米,宽3.5--7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中脉被小柔毛,侧脉每边10—12条;托叶与叶柄贴生,叶柄长1.2—2.5厘米,基部膨大。托叶痕几达叶柄中部。花两性,单生叶腋,淡紫红色,芳香;花蕾的佛艳苞状苞片一侧开裂,被柔毛,花梗长约6毫米,具一苞片脱落痕,花被片9,象牙黄色,有红色小斑点。

3轮,窄倒卵状椭圆形,外轮的最大,长1.7—2厘米,宽6.5—7.5毫米,内渐小,内轮的长1.5—1.6厘米,宽约5毫米;雄蕊多数30—45枚,长7.5—8.5毫米,花丝白色或带红色,长2—3毫米;雌蕊9—13枚,狭卵圆形,密被平伏柔毛,花柱钻状,红色,长约2毫米,腹面缝线明显,柱头面在尖端,雌蕊群柄粗,长约2毫米具槽,密被糙状毛。聚合突骨果长椭圆形,有时上部的心皮退化而呈球形,长10—18厘米,直径7—9厘米,垂悬于具皱纹的老枝上,成熟时沿背缝线开裂,外果皮榄绿色,有苍白色大形皮孔,干时深棕色,具显著的黄色斑点;每聚合果有心皮5—12个,每心皮有种子l一12粒。种子具红色假种皮,椭圆形或三角状倒卵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8毫米。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技术

技术要领

观光木主要用种子繁殖,10月上中旬,少量种皮微裂时采收。纯净棕黑色三角菱形状种子,每百斤鲜果仅能取得3.5斤纯净种子,种子每斤1600至1800粒用沙藏至翌年2月或3月播种。施足农家肥作基肥,用开条沟方式点播,行株距15厘米×8厘米左右规格,覆土2厘米厚,遮草保温,出苗盛期至结束分两次撤去覆草,发芽率85%左右。一年苗高35至85厘米,当年冬天或第二年春天即可扩距移植,按70厘米×40厘米规格,亩栽2200株,培育3至4年,高可达到3米以上。

观光木也可用播种育苗,也可用深山含笑或峨眉含笑作砧木嫁接繁殖。作园林栽植时,一般孤植、列植。春季3月定植,按60厘米见方挖定植穴,每穴施入土杂肥1000克,与入穴表土混拌均匀后栽植,做到随起苗随栽植、苗正、根舒、压实培蔸。每年5月和9月各进行一次修剪,加强管护,成活率和保存率可达95%以上。定植3至4年后即可成株成景。

栽培时,采摘成熟果实,放置阴凉处铺开2—3天,将种子取出,除去腊质假种皮,即可进行播种或沙藏催芽立春播种。其种子易丧失发芽力,不宜干藏。根据凯里树木园观察资料,其种子播后易遭鼠害,要注意防鼠。出苗后注意防地蚕危害,一年生苗高达25厘米,地径0.9厘米,二年生苗高74厘米,地径达1.58厘米,定植成活率可达99%。出土萌发率可达60%以上。

病害防治

木兰突细蛾(Gibbovalva urbana Meyrick)是危害观光木叶部的主要害虫。该虫以初孵幼虫潜入观光木叶片组织啃食,形成棕褐色虫道,随着虫龄的增大,被害处的虫道逐渐扩大成虫斑,往往一个叶片2~6有个虫斑,被害的叶片逐渐枯黄脱落。

防治方法:

(1)加强抚育管理,冬季及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灌木杂草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蛹。

(2)在各代成虫盛期(2月、4月、5月、7月、9月、11月1653)以黑光灯2113诱杀成虫。

(3)在在各代幼虫盛期,可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水胺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剂4000~5000倍液。

主要价值

经济

观光木其木材结构细致,纹理直,易加工,是高档家具和木器的5261优良木材。

树干挺直,木材轻软,结构细,少开裂,易加工,是家具、建筑、细工、乐器和胶合板等用材。

绿化

树冠浓密,花多而美观、具芳香味,可提取香料;果实独特,是优良庭园观赏树种和行道树种。观光木可广泛用于景区、行道、庭院等处绿化,孤植和群植均成景观,观光木材质优良,也可在山上大面积造林。

研究

观光木是木兰科中较进化种类,对木兰科的分类系统研究有重要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价值

观光木是中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古气候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本种开花后落花落果严重,因此自然更新困难。对本种的保护应着重在开花、结种、种子出芽和幼苗成长等环节上,促进其自然更新。同时应加强易地引种栽培,扩大园林绿化的引种。观光木在贵州以独立大树留存,数量极小。应对现存的母树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在采取挂牌法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制定管理办法和落实责任,以实现有效保护,并应积极引种栽培扩大分布范围。

物种现状

濒危物种。观光木是中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为木兰科的单种属植物。如今多星散分布,数量极少。其种子易丧失发芽力,更新困难。随着森林的破坏及乱砍乱伐,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有陷于灭绝的危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生长习性

观光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的土壤。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17—23℃,绝对最低温可达0℃以下,年降雨量1200—16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80%多生于砂页岩的山地黄壤或红壤上,pH值4—6。观光木为弱阳性树种,幼龄耐荫,长大喜光,根系发达,树冠浓密。黎平县龙额有4株大树被砍伐后,其伐桩部重新萌发出茂盛的幼树,说明观光永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黎平、从江等地的观光木常与木荷、杉木、毛桐、臼栎、玉叶金花等混生。观光木在酸性至中性土壤中长势良好,适合中国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栽植。

观光木新梢年生长量达24厘米左右,萌发期3月4102下旬或4月上旬,展叶期4月下旬或5月上旬,变色期10月上旬,落叶期在第二年新芽萌动时同时老叶开始脱落。

地理分布

观光木原产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及越南北部,分布于江西南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属于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是其生境的主要特征。

观光木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龙额地坪,双江银朝,从江丙梅,翠里及黔南荔波县的立化,散生于海拔180—800米的溪谷、河旁、林缘或常绿阔叶林中。[1]

参考资料

1.观光木·植物智

标签: 观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