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金融学术语)

银行挤兑金融学术语

银行挤兑,又称挤提,挤提也称为挤兑,提指的是提款,兑则是兑现。是银行因信用度下降、传闻破产等原因,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这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现的情况就叫银行挤兑。银行挤兑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机。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既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表现更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诱因,因此防范和平息银行挤兑从最根本上讲是怎样避免银行危机。

中文名

银行挤兑

别名

挤提

释义

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

类型

流动性危机

原因

所谓挤兑,就是同一时间,大批存款客户要求取现金的行为,过去来说一旦发生挤兑,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但同时储户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取走,先不说银行限不限制,就算不限制,银行也得有这么多现金啊,得调现金来应对,你未必能取走。[1]

引起挤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银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对发行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撤回存款;二是由于银行券贬值,银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赶快把银行券抛出,以防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

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并进一步形成金融风潮。在出现挤兑时,市场银根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或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金融界的混乱。

对银行挤兑危机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主流方法,

例如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采用的是非价格制度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更接近现实,因此成为近年来许多经济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普遍运用的工具。从博弈论角度,对中国三类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建议。

简单博弈

在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简单博弈中,银行是特指没有形成声誉也没有国家隐形担保的普通商业银行,如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按照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及盈利能力的强弱,可将此类银行分为强势商业银行和弱势商业银行。强势商业银行指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在第一梯队的为数较少的几家;相反则为弱势商业银行。

当社会上出现关于某家银行经营状况的不利消息时,从维护银行经营和存款人信心的角度考虑,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该不利消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银行和存款人为博弈参与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这个博弈中,虚拟参与人——自然选择银行的类型,即:强势商业银行或弱势商业银行。每一类型的银行都有两种策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银行挤兑的一般分析银行挤兑原因银行的经营是建立在客户对其信心的基础之上。客户对银行信心的建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机构的这一制度安排。由长期发展沿革下来的现代银行业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等职能,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经济运行、居民日常生活都与银行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其次是由于银行的这一重要的特殊地位,银行业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银行打交道(储蓄、信贷、汇划)已成为一种必然。

主要案例

央广网射阳3月26日消息(记者杨守华黄传艳实习记者董郢)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3月24号晚,网上一条有关“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的新闻成为关注热点。报道称,当天,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取款队伍一直排到营业厅外。

而引发“挤兑事件”的起因是一条关于“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要倒闭”的谣言,最终导致射阳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紧急调取大批现金,保障兑付供应,到目前为止,银行网点正在恢复秩序。

24号下午,盐城环保产业园庆丰村的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门前人头攒动,许多人正在向营业大厅内挤。银行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不要相信谣言的字幕。在营业大厅内,多名警察在维持秩序,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停的用喇叭向群众喊话,劝大家不要相信谣言。

详细串解

行为分析

Bryant在1980年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存款保险对挤兑行为所能发挥的作用,阐述了由于风险资产而引发的随机提款、负债事件以及不对称信息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考虑到政府能采用税收调节、发行货币等不同方法来保护存款,Bryant分析了他们不同的效率、效果和成本。

Diamond和Dybvig1983年基于Bryant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均衡模型。即银行业存在多个均衡状态,而存款保险的作用在于它的出现消除了银行挤兑的平衡,留下了一个没有挤兑的良性平衡。该模型假设存在三个时期(T=0,1,2)和一种商品。每个当事人拥有相

同的生产技术,在时期0投入1单位,在时期1结束时产出1单位,到时期2结束时产出R>1。这就意味着中断生产是有成本的。又假定在时期0的时候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不确定自己何时消费。但是在时期1可以选择成为第一类人或第二类人。第一类人当事人只关心在时期1消费,出现的可能性是t;第二类人只关心在时期2消费,出现的可能性是(1-t)。令CT表示T期内某当事人的消费,每人有一个单位禀赋。那么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第一类人两期的消费分别为1和0;第二类人两期的消费分别为0和R。

银行吸收存款,投资于生产过程,向在时期1提款的存款者承诺一个合理的回报。只要尚有资产未清算,就向排队取款者承诺支付r1=>1。“顺序服务约束”(sequentialserviceconstrains”)是该模型中重要的条件,它指的是存款人随机的到达银行提款,而银行支付只取决于当事人在提款队伍中占据的位置,排在后面的人有可能会面对无款可提的局面。

第一期提款之后如果还有剩余资产,则在存款者平均分配。一方面它类似于某种债务,如果银行不破产则有固定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若银行破产则没有固定收益,并且存款者在T=2时拥有某种剩余索取权,这又使它像是一种债权和股权混合的金融工具。在这种契约下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挤兑均衡,另外一种是良性的最优分担均衡。

平衡

Diamond和Dybvig认为任何引起存款者预期挤兑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导致挤提现实地发生,而与银行本身的健全与否无关。因此银行必须对保持存款者的信心予以特别关注。在知道T=1时第一类人的比例的情况下,借助“终止兑换”可以保证最优条件的实现,消除银行挤兑。

但是如果t为随机变量,那么“活期存款契约”就不再是最优的了,Diamond和Dybvig认为这时政府适当的干预就十分必要了,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消除恐慌,避免挤兑现象的发生。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政府把存款保险作为防止挤兑平衡的工具,在实施存款保险的情况下消除挤兑的均衡状态,使得两类人都可以得到最佳消费,实现良性均衡。但是它的前提是政府要征收最优的税金,如果T是随机的,政府征收的税金也不是最优数量,那么在实施政府存款保险时会发生税收扭曲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费用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

Diamond和Dybvig说明了银行对挤兑具有较差的免疫力以及由银行提供的储蓄契约的本质。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银行挤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一个银行倒闭,它只好收回所有存款,这会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终止生产性投资破坏了存款者之间的最优风险分担,另外一方面如果银行挤兑发生,货币系统的瓦解以及其他经济问题都会出现。

存款保险可以有效地防止挤兑平衡,原因在于银行合同实现了最优化,使得晚期消费存款人不参加挤兑。总的来说,政府存款保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在不改变原有均衡的情况下,去除了其中的一个“坏均衡”-挤兑均衡,从而保证了银行的正常经营状态。

Gibbons在Diamond和Dybvig的挤兑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博弈模型。在时期1,若两个储户都提款,则每个人得到,博弈结束;若只有一个投资者提款,则该投资者得到,另一个得到,博弈结束;如果两个存款人均延至第2期提款,则每人得到,博弈结束,为简单起见,将两阶段写进同一个矩阵中,可以看出可能出现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提款,提款)和(不提款,不提款),虽然,但在这一博弈中却不存在一种机制保证后一个那时均衡一定出现,因而是一个混合策略问题。

参考资料

1.如果银行里的存款受挤兑取不出该怎么办·银行信息网

标签: 银行挤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