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游丹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为特征,又名“走马天红”、“游火”。本病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网状淋巴管炎。
中医病名
赤游丹
Unfixed Red Erysipelas
中医科
初生婴儿及学龄儿童
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患,臀部湿疹。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儿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皮肤病变的胎赤等进行鉴别。[1]
诊断依据
1、病史
病前常有皮肤损伤,如皮肤擦伤、湿疹等。
2、流行病学
初生婴儿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
3、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可伴有怕冷,发热等;重症患儿高热不退,烦躁,甚至惊厥,昏迷。
4、检查
细菌培养、血常规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胎赤
胎赤为婴儿出生后,头面、肢体发红如若涂丹,但无云片状隆起及游走不定的症状。由胎毒内炽,毒热内结,蕴于胞中而成。
症状
总述
主要以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边缘清楚,游走不定为特征。病情有轻重之分,皮肤红丹先起于腹背,再流于四肢的较轻;先起四肢,再流于腹背的较重。
典型症状
1、轻证表现
一般精神尚好,发热不高,皮肤红肿,游走不明显,饮食二便正常。一般皮肤病变先发于四肢,再流向腹背。
2、重证表现
高热烦躁或萎靡不振,皮肤色红如丹,形如出血,游行迅速,时隐时现,灼热疼痛,甚至昏迷、抽搐。一般皮肤病变先发于腹背,再流向四肢。
伴随症状
可伴有怕冷,口唇干燥,幼儿啼哭等症状。
并发症
小儿惊厥,若赤游丹疾病后期高热不退,损伤脑功能,可发生惊厥变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局限性抽搐等。
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辨证施治
治疗重在清解胎毒,发在面部兼以疏风,发在下肢兼以利湿。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生地,当归,车前子,泽泻,木通,生甘草1。水煎,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发于颜面部者加板蓝根、牛蒡子、天花粉、白芷;发于胸腹部者加郁金、黄连、玄参;发于上肢者加桑枝;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木瓜、黄柏、鸡血藤等,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金黄膏外敷(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
紫草用麻油浸泡,每日搅拌1次,至麻油呈深紫红色,滤过,外擦。
预防
1、卫生及护理
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感染。对患儿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
2、脐、臀部洁净
注意脐部、臀部的干燥,若有湿疹溃破时,应及时治疗,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
3、休息、饮食宜忌
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牛、羊、狗肉等发物之品。
饮食
饮食调理
患儿及乳母饮食宜清淡,鼓励患儿多饮开水,并选择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忌食海腥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油炸或油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多食清热解毒食物,如绿豆汤、丝瓜汤、金银花饮、油菜粥等。
2、多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蛋汤、藕粉等。
3、若热毒挟湿,肿胀明显的患儿,可食用西瓜、冬瓜汤、赤小豆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参考资料1.赤游丹·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