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洋泾中学(上海市示范性中学)

上海市洋泾中学上海市示范性中学

上海市洋泾中学,民国19年创办,抗日战争期间改为私立江东中学。民国35年洋泾镇私立洋泾中小学并入,设为分校(1954年独立,改为建平中学)。民国36年秋,购置朱家滩现址。1959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改为区重点中学,2006年又被改为市重点中学。占地356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8平方米。1992年有初、高中班级28个,学生1422人;教职工203人,其中教师107人,中、高级职称分别为80人和24人。学校倡导“勤劳、淳朴、尊师、守纪”校风,教风严谨,学生刻苦学习,热爱劳动。

50年代话剧队、合唱队、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组均具有特色。60年代各类文艺社团、活动小组有258个。1956~1957年,《人民日报》、《文汇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等报刊曾作专题报道。1960年,被评为市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80年代课外活动和选修课门类众多。1982~1992年2次被评为市、区文明学校,还被评为市、区科技、体育先进集体。

中文名

上海市洋泾中学

外文名

Shanghai Yangjing High School

简称

洋泾中学

创办时间

办学性质

公立高级中学

现任领导

校长:王海平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路111号

学校简介

地理位置

学校坐落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学校占地35878平方米,建筑面积18443平方米,绿化面积10360平方米。

学校资源

学校有理化生、激光、光信息应用、原子能科学、机器人、创造发明、植物栽培、全息摄像等实验室、专用教室40余个,教室内根据高考考场标准。安装高清摄像机和声音探测器,。学校体育场馆齐全,有25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兼软质人造草足球场一座,塑胶篮球场4片、排球场若干。学校环境幽静、安宁,四季怡人。

历史沿革

洋泾中学创办于1930年秋,系当时浦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市立中学。创办人张载伯,任第一任校长。

学校创立

初创时,因缺少办学资金,连最基本的校舍亦无一间,借用震修小学(后为 浦东新区 第二中心小学校址)西北角的一幢二层楼房及北面的一幢平房办学,两幢房子的西面有廊檐相连。二层楼房作教学用房,平房作宿舍,与震修小学 同门 进出。校舍中间是共用的操场,与南面的震修小学 遥遥 相望。因借用的校舍坐落在震修支路上,属浦东洋泾区所管辖,故把 校名 定为“洋泾初级中学”。教职员工共十余人。任课教师多由当时浦东地区知名学者兼任,或聘请浦东工务局工程师担任,师资力量强。校长张载伯曾东渡日本访问,教务主任兼班主任 张楚 云曾任惠南小学校长。

战争年代

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日寇炮击浦东地区,教学用房被毁,上海市社会局命令停课辍教,学校遂搬迁到浦西租界。初假马浪路通惠小学(今马当路217号马当路小学)过渡,易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学”,设3个班级。1938年2月,又搬迁至 九江 路美最时大楼(今九江路210号),增设2个班,租赁 福州路 科学大楼(今福州路山东路与福建路中间的390号外文书店)扩大办学。未逾年,学校又在山东路有正大楼三楼扩招2个班。1941年8月,又迁福熙路232号(即以后的金陵西路232号),借用米店业主 吴建 嘉 石库门 二层楼房为校舍。

东、西厢房各分隔为二,客堂间也辟为教室。门外的一段弄堂,以铁栅与居民隔离,与门内的天井连成一片,作为课余的活动场所。校舍狭小,不敷教学之用,另借学校西首不远处一位姓易的私人牙医诊所二楼作教师的办公室、宿舍。迁址福熙路后,增设小学部,更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小学”。至此,校址由分散三处趋于相对集中,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学校面貌有所刷新。洋泾中学在浦东地区名望较高,很多西迁的市民仍 慕名 将子女送往“江东”就读,初中3个年级 连同 小学部共有学生550余人。1942年秋,改聘高克继为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 后,上海市教育局宣布接管复校。

重建家园

1946年1月,经地方人士协助,几经周折,择定浦东俞家庙(潍坊西路志忠里)为临时校舍,恢复校名为“市立洋泾初级中学”。因庙舍破旧不堪 ,1946年初,教育当局拨款一部分作修理费,不敷之数得浦东银行经理满志云及地方人士顾志良等支持募捐才完成修缮工程。同年2月,俞家庙改称第一部,招收初一、初二各1个班;洋泾镇私立洋泾初级中学被并入,改称第二部(设在宝仁堂,后独立为 建平中学 )。1946年夏,招收高一,更改校名为“市立洋泾中学”,为全市18所市立中学之一,浦西总部全部迁回俞家庙。校舍极其简陋,以竹 篱笆 作 围墙 。

教学区主要设在侧院的二层回形楼内,侧院和庙堂相隔一墙,开有一门相通,庙堂的偏殿也设有2个班级。教室内保持原格局,尚有菩萨若干尊,主殿内偶有佛门子弟诵经 ,其声清晰可辨。学生自携板凳上课,初时共有师生员工393人,至1948年搬迁前,师生员工已发展到792人,有不少是慕名过江寄宿求学的浦西的学生。初时宿舍设在俞家庙二楼及阁楼上,后来,寄宿人数增加,女生住宿仍在俞家庙校内 ,另租陆家宅桥(以后改称张家楼 )民房供男生寄宿。当时教学区与宿舍之间田陌纵横,路途可谓远矣。1947年秋,经全校师生再向社会募捐,购得钱家巷土地14.5亩,其范围在现校园内东起中央大道,南面在现围墙北面,西至潍坊路19弄(今拓宽为崂山西路),北端在今图书馆、宿舍楼南面。

学校改造

1948年,先后落成东西走向条状二层教学楼一幢,二层宿舍楼一幢。至此,洋泾中学才有了初具规模的校舍。嗣后不久,为满足教学需要在西北端建造一排各为30平方米的木结构平房4间作教室。但条件还是很差,上化学、物理实验课,需乘舢板过江转乘公共汽车到向明中学 。

初有成就

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如今的洋泾中学,声名远播,跻身上海名校之列。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下,洋泾中学秉承良好的校风,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和改革新的教学方法,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洋泾中学在贯彻严谨治教的过程中形成了 责任教育 、科技教育、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 ,普及艺术,发展体育等办学特色,这是几代洋泾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晶。学校历经90余年,数度移址,现校园占地35878平方米,校园内建筑布局合理整齐, 绿树成荫 ,花草茂盛,假山、连廊、喷水池、雕塑点缀其间,环境幽雅,鸟语花香,真可谓洋中花园。“校园八景”有放飞亭、后花园、 九曲桥 ,藤萝架、老梧桐群、校魂古松、 罗马式 柱廊、0499号古银杏(在学校旧址),成为学生无声的师长。

理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学校在秉承“勤劳、淳朴、尊师、守纪”的八字校风的同时,又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八字教风,形成了责任教育、科技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艺体教育等系列特色。学校校训为“负责”

社团活动

身处日新月异的大城市中心地段的高中学校,洋泾中学在不同时段将会举行不同的活动,例如洋中杯足球、 篮球比赛 ,乒乓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等,在元宵等节日会举办活动,并且学校合唱比赛,科技节数学竞赛,科技节化学竞赛,科技节模型制作竞赛,科技节创新思维竞赛,五月歌会等团体性的比赛,还届时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社团展示节等等。

校歌

(顾毓秀作词)

万家比栉,

十里连樯,

极目 水云乡,

浦东学府从此滥觞,

多士翩翩聚一堂,

且熏陶 且培养,

智德体群踔励发扬,

待来日学成致用,

蔚为邦国光,

云苍苍 水茫茫,

乘风破浪万里无疆,

看蓬勃朝气,

似一轮红日涌东方.

学校荣誉

学校是市精神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优秀家长学校、市科技特色学校、市花园单位、市第四届青少年创造发明先进集体、市田径特色传统校、市心理健康实验校、全国“绿化四百佳”、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一大批学生荣获区级、市级学科竞赛大奖,如希望杯中国邀请赛、上海市物理实验操作竞赛(上师杯)、上海市物理竞赛、化学白猫杯、时政大赛、古诗文阅读大赛。学校教学质量优异,稳中有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14年,高三化学班成迥同学获得全国化学联赛初赛一等奖、华理化工杯决赛一等奖,同时收到上海交大、中科大的录取通知书。洋泾中学男声合唱团荣获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赛)青年男声合唱组金奖。

抗战迁址

洋泾中学是浦东最早的市立学校,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建校不久便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今天,时值“一·二八事变”83周年之际,洋泾中学公布了一张抗战时期该校与上海部分市立中学迁址租界后临时集中办学的照片,其中演绎的爱国救亡事迹,可歌可泣。

“这是一张拍摄于当时卢湾境内的通惠小学的校舍照片。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洋泾中学与部分市立中学陆续搬迁到通惠小学继续上课。通惠小学在解放后改名为马当路小学,学校旧址如今已拆迁建设了‘新天地’。”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老师说,虽然学校迁址卢湾租界是在1937年,但淞沪战争后,洋中师生的抗战热情就不断高涨。比如,在“一·二八事变”后,该校樊翔老师踊跃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冒着敌人炮火,护送军粮到南翔火车站附近的十九路军兵站等。”

历史简介

上海市洋泾中学

校址在浦东潍坊路111号。民国19年创办,抗日战争期间改为私立江东中学。1945年(民国34年)恢复市立。1946年(民国35年)洋泾镇私立洋泾中小学并入,设为分校(1954年独立,改为建平中学)。1947年(民国36年)秋,购置朱家滩现址。1959年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改为区重点中学。占地356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8平方米。1992年有初、高中班级28个,学生1422人;教职工203人,其中教师107人,中、高级职称分别为80人和24人。

学校倡导“勤劳、淳朴、尊师、守纪”校风,教风严谨,学生刻苦学习,热爱劳动。50年代话剧队、合唱队、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组均具有特色。60年代各类文艺社团、活动小组有258个。1956~1957年,《人民日报》、《文汇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等报刊曾作专题报道。1960年,被评为市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80年代课外活动和选修课门类众多。1982~1992年2次被评为市、区文明学校,还被评为市、区科技、体育先进集体。1992年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有6人获一等奖。

参考资料

1.黄浦区志->--第三十四编教育->--第三章中学教育->--第四节中学选介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