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约846年—约904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表鉴他,授翰林学士。

天祐年(904年)初卒。

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本名

杜荀鹤

彦之

九华山人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出生日期

846年月日

逝世日期

主要作品

《杜荀鹤文集》3卷

人物生平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年)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就认为这是编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阳集》中所说:“此事人罕知。余过池州,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杜荀鹤诗集),今悟樊川(杜牧之号)是父师。’”接着周必大说了自己的态度:“是成何语,且必欲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杨森嘉树曾引《太平杜氏宗谱》辨之,殊合鄙意。”《池阳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锡考证,有《池阳前记》为范致明所编,即便《池阳集》与《池阳前记》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码是约二百年后、北宋末年的人物了。而周必大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杜牧出妾之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而人。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无稽之谈。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主要作品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这首诗描写闽中秋天景色,叹息闽中路途艰险,曲折地表达旅人怀乡之情。诗的前二句写近景,紫菊丛丛点明秋季,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这里通过菊花的描写表现出静态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风的吹拂下,红蕉叶叶,摆动摇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响,这就进一步写出动态的秋之声响。这两句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南方的温暖、多雨的特点,由此展现的景色也是娇美鲜丽的。

第三句宕开笔势,宏观地写出整个闽中山水全景。北畔是山南畔海,极为精练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势特点,整个福建西北部都是连绵崎岖的崇山峻岭,而东南部则是广袤的海岸线,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山海既对峙又相接,气势阔大,景色壮丽。这三句诗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写出闽中景色既娇美又壮丽的特点。结句突然转折,发出只堪图画不堪行的慨叹,表达出旅途之人的内心感受,由路途之艰难,已暗含思乡之情怀,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冬末同友人泛游湘》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到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人帝乡。

此诗是描写湘江冬景,画面非常生动。就船买得鱼偏美,当时民风淳朴,湘江沿岸捕鱼为业的渔船不少,河水煮鱼,味更鲜美。尤值大雪纷飞,踏雪沽来美酒村醒,品鱼饮酒,对雪吟诗,是一幅多么韵味的民俗风情画面。但诗人笔锋一转,借景之后,进而抒情。他面对晚唐的混乱时世,民不聊生,联系到自己异乡飘泊,归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岳麓来概括,是多么意味深长。但他还是对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乐业,用雁知春近到衡阳,结合地名特色,寄托复杂矛盾心情,是多么自然和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些衣衫鬃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微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所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摇。

诗歌是以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谁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全诗除五、六两句写明媚春光,其余均为叙事,前四句:以前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宫,从此长伴孤独;主人公因不得宠幸而懒于梳妆打扮。尾二句,由现实转入回忆。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失宠宫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春与宫怨结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衬她心中的忧怨,颇具打动力。结尾写入宫前与家乡女伴一同采莲的幸福情景,不仅加深了对宫中生活的怨恨,也是诗人的自况,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华山,故自号九华山人。早有诗名,然屡试不第,其间曾游浙、闽、赣、湘诸地。大顺二年登进士第。天祜元年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着有《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是其初及第时所编。《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声。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

何为先生死,一作何谓先生死。

耒阳冢:唐大历五年(770),杜甫卒于湖南耒阳,藁葬之。后迁殡岳阳,元和中再迁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后世游有人以为杜甫藁葬耒阳不可信,依据是元稹为杜甫所作墓志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杜甫确因食牛炙中毒而死于耒阳。

器陈陶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两地孤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器君心。

【注释】

本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三0五。陈陶,南唐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以修养炼丹为事,自号三教布衣。后不知所终。《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两地孤坟,指耒阳山下杜甫藁葬墓和采石江边李白藁葬墓。杜荀鹤时期杜甫墓和李白墓都已不在耒阳和采石。此诗乃为李杜两位大诗人的藁葬遭遇感到伤心,发以叹息。徐夤

徐夤(生卒年不详)一作许夤,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干元元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后归闽,为闽王王审知辟为掌书记。唐庄宗即位,闽王遣使朝贺,徐夤归隐延寿溪。其名《唐才子传》、《全唐文》、《十国春秋》皆作徐寅。着有《徐寅赋》一卷,《徐寅别集》五卷,《探龙集》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全唐文》编其赋为一卷。

李翰林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吟开锁闼窥天近,

醉卧金銮待诏闲。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刘备国,指蜀国。李白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当涂,墓葬青山。青山于天宝十二载敕改为谢公山。

《小松》

自小刺头生草丛,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人际关系

父亲:杜牧(唐代诗人)

历史评价

《唐才子传》评:“荀鹤寒峻,连败文场,甚苦。”

参考资料

1.杜荀鹤·古诗文网

标签: 杜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