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鸭科秋沙鸭属鸟类)

中华秋沙鸭鸭科秋沙鸭属鸟类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文名

中华秋沙鸭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鸟纲(Aves)

亚纲

今鸟亚纲(Neornithes)

今颚总目(Neognathae)、雁形目(Anseriformes)

鸭科(Anatidae)

亚科

秋沙鸭亚科

秋沙鸭族(绒鸭族)

秋沙鸭属(学名:Mergus)

中华秋沙鸭

中文学名

中华秋沙鸭

中文别名

鳞肋秋沙鸭

英文名

Chinese merganser

二名法

Mergus squamatus

简介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1]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作为鸭科动物,却一反常态的喜欢上树,筑巢的树洞距离地面一般超过10米,奇特的习性让它显得尤为神秘。

英国人于1864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定名为“中华秋沙鸭”,这种鸟类一般主要在中国东北以及西伯利亚等地方繁殖,冬季到长江以南越冬。中华秋沙鸭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联合会早已将中华秋沙鸭,列入濒危物种和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

雄鸟

体大(58厘米),嘴长而窄近红色的,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

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

分布范围

栖息地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繁殖地

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越冬地

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生活习性

中华秋沙鸭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距离他们的巢位不远的河段活动,通常岸边有很多粗壮的老龄阔叶树。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

生长繁殖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

中华秋沙鸭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鸭围绕雌鸭游动嬉戏,当雌鸭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时常间隔1天。年产1窝,每窝产卵10枚左右。卵为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钝端尤为明显。雌鸭在产完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内每日坐巢时间很长,除中午出巢约1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在孵卵,孵卵期为28-35天。

 雏鸟出巢时,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进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动。

该鸟人工繁殖较困难,应严禁捕捉,以保护野生繁殖种群。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寻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

种群现状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

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

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鸭绿江上发现8只中华秋沙鸭。黑龙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种群数量保持较稳定。

2021年,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洛河流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种群,共有12只,4雄8雌。在洛河的水面上,这些中华秋沙鸭在水中觅食嬉戏,姿态十分优美。[2]

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

1999年冬季。在信江清湖段发现了这一珍禽,一次发现多达数百只。经省有关专家论证。基本确定清湖段为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地之一,也是迄今在我国南方发现的秋沙鸭最大种群越冬地。2000年8月,弋阳县政府已成立了“弋阳县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弋江县城景区又一个难得的生态旅游观光点。

碧水中华保护区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境内,地处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永翠河流域的中段,距带岭镇9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E128°47'12〞-128°58'35〞,N47°4'52〞-47°9'46〞。总面积为2535公顷。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5月经伊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 一级保育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濒危(EN)。

相关报道

2013年1月,一只受伤的中华秋沙鸭,落单在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时被发现,当地林业部门对其外伤进行处理,待伤势稳定后,将其送往碧峰峡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治疗。这只中华秋沙鸭因受到过度惊吓,未能存活下来。

参考资料

1.“鸟类大熊猫” 中华秋沙鸭现身浙江永嘉水域·人民网

2.罕见!陕西洛南发现1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央视新闻

标签: 中华秋沙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