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猪学名江豚,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海猪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近海,其生活习性和体态特征在仿生学、军事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渤海湾被渔民称为“渤海河神”。海猪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鼠海豚科、海猪属。海猪属仅有1种,主要特点是没有背鳍,背部自体前五分之二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这些均与鼠海豚属不同。
中文名海猪
动物界
鼠海豚科
海猪属
海猪种
海猪
江猪、海豚
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入海口及长江中下游
体态特征
海猪形似海豚而小,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千克。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较短阔。无脊鳍,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高约3-4厘米。鳍肢较宽大,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六分之一。尾鳍亦较大,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海猪的鼻子可不是普通的鼻子,有其特点,最主要的是它的辨识程度非常高,既小巧可爱又有一定的吸引力,就是因为这个鼻子,才将海猪和其他海豚区别开了,说海猪鼻子就是它的标签也是一点不为过的,海猪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1]
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海猪是一种长得圆滚滚、胖嘟嘟、全身是水、还有奇怪触手的生物。[2]
生活习性
海猪海猪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在长江甚至能上溯到宜昌和洞庭湖一带。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
海猪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一120个之间,为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戏。海猪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一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它的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
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然后一次或连续数次使身体腾空,大部分露出水面,仅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偶尔全部身体都跃出水面,高度达到0.5米。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海猪则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它还有有趣的吐水行为,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有时可将水喷出60一70厘米远。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尾鳍隐藏在水下,然后呈弹跳状潜入水下。
呼吸间隔一般为1分钟左右,但如果受惊,下潜的时间可达8一9分钟,一般如果入水时不弓着腰,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就不会很久,但下潜时弓腰的幅度很大,则表示将要深潜,不会连续出水。当顺流游动时,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时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时只能前进3米左右。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海猪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在长江上作业的渔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它的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觅食的时候首先快速游动,多为深潜,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有时嘴上还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数十厘米高的涌浪。发现猎物后就向前猛冲,接着快速转体,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使其惊散。接着快速游动,迅速接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摆动以便准确定位。咬住猎物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时将较小的数条鱼都衔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
饱食后便缓慢地游动或悬浮在水中。如果集体发现鱼群,就协调行动,彼此分开游动,潜水不深,游动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将猎物包围,被追逐的数十至上百条银白色的小鱼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银光闪闪,场面蔚为壮观。海猪捕食同时,空中盘旋的鸥类就会及时赶来,趁小鱼露出水面时不停地飞速掠过水面,抢食小鱼。
繁殖
海猪海猪一般在春季繁殖,分娩持续时间较长,4-5月份为产仔盛期,初生仔豚长约70厘米,每胎1仔。
海猪的交配从雄兽和雌兽之间的热烈追逐开始到交配结束,一般需要30一60分钟,一天之中可以出现十多次,而且昼夜不分。雄兽在追逐雌兽时腹部及尾柄前后游动,有翻滚、侧游、仰游等多种姿势,水面常常被搅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溅。伴游时,雄兽和雌兽平行露出水面或潜入水中,身体不同部位触碰、相蹭,有时它们还用吻端相碰,吻触对方生殖部位等,逐渐引发交配。当发情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将腹面相对,生殖裂靠近,雄兽将生殖器外露,继续相伴游动,直至雄兽的生殖器插入雌兽阴道内,达到结合。这时水面相对平静,大约2分钟之后,交配结束。雄兽和雌兽缓慢地从水中上浮,然后分开。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兽的呼吸频率逐日增高,食量渐减。到分娩之前5天时乳裂、生殖裂逐渐涨大,张开,乳头外突。游泳时常停止于水面,身体左右晃动,好象失去平衡一样。分娩开始前约25小时,外阴部进一步张开,阴道口有乳白色液体流出。分娩时阴道口叉开,每隔3分钟左右上下急游、翻滚一次,大约持续2一3分钟后缓慢游动,间歇3分钟后再次急游。每次急游时,雌兽便开始用力,这样幼仔就可以产出来一点,但一松劲的时候,仔豚就又缩进去了。一直到一次间歇之后,雌兽突然持调续用力,才将胎儿整体娩出,幼仔马上奋力向上游动,雌兽则腹面朝上,身体朝与幼仔相反的方向游动,拉断脐带。幼仔顺势冲出水面,呼吸空气。整个分娩过程大约历时约160分钟左右。
海猪的雌兽每年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兽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驮带时,幼仔的头部、颈部和腹部都紧贴着雌兽斜趴在背部,呼吸时幼仔和雌兽相继露出水面。幼仔长大一些后,雌兽就常用鳍肢或尾叶托着幼仔的下颌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游动,呼吸时也相继露出水面。携带的方式更为常见,雌兽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约5一10米远,但身体并不接触,也是前后相继露出水面。
授乳时,雌兽和幼仔常出没在水较浅、较缓的区域,雌兽身体稍微侧向一边,将一侧鳍肢的露出,幼仔则紧贴雌兽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时间大约为5一10分钟。有时雄兽也参与抚养幼仔,让幼仔游在雄兽与雌兽之间,但一般更靠近雌兽,“一家子”在水中同时沉浮,几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海猪雌兽的母性极强,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兽往往不忍丢弃,因此常常也同时被捕。
经济价值
海猪海猪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因此捕杀海猪的数量与日剧增,再加上过度捕捞、航运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仍在加剧,使海猪也面临着与白鳍豚同样的威胁,野外数量急剧下降。
不过,由于海猪原有的野外数量尚多,所以当中国对白鳍豚、海猪和其他水生动物采取了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便有所回升,在长江的江面上时常会出现数十只,逆流而上,在滔滔的江水中戏水玩耍,黑色的脊背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转体灵活,情景颇为壮观。更为可喜的是,过往船只纷纷为海猪主动让道,惟恐海猪受惊,表现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近年来,由于积极实施生态采捕和污染综合治理战略,采取休渔期与捕捞期交替运作、不同海域交替轮捕等护养方式,推广了“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生态采捕模式。同时,这一地区还严格治理近海污染物的排放和禁止电拖网的使用,由海监部门进行定期巡航,加强水域保护。
渔业部门监测,目前,除海猪群外,黄河口消失多年的开凌梭、黄河刀鱼等珍稀水生生物也纷纷现身。
科研价值
海猪是很纯粹的食草动物,它们最大的缺陷是体内缺乏维生素合成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完全需要外界补给;维生素C的供应一旦中断,海猪对药物的副作用就异常敏感。把海猪肚皮上的毛剃去,将有农药残留的菜叶敷在上面,很快就会起肿块;但人就不同了,一些人会很快出现头昏、恶心的症状,但一些人就没有任何反应。
专家们就是利用海猪的缺陷检测药品、化妆品的安全性。海猪对传染性疾病非常敏感,医药专家通过它们研究抵御结核、白喉、鼠疫的对策。海猪要当上合格的医用实验动物,也要经过层层筛选,还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比如满百天的海猪可以用于皮肤过敏实验,不满月的海猪则会被“分配”至医药企业用于咳嗽、哮喘的研究。
饲养管理
荷兰猪容易饲养,管理粗放,以杂草为主食,青草、菜叶等它都喜欢吃。配上点精饲料增重快一半。冬季可将玉米杆、麦杆、稻草、花生秧等粉碎加点麸皮即可满足生长的需要。
参考资料1.海猪鼻子是什么 它像人的鼻子一样用来通气·探秘志
2.海猪是什么?身怀毒素的生物·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