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作为疾病,是早产婴儿的盲症,表现为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随着体重不足婴儿的生存率日益增加,这种眼疾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普遍。ROP主要发生在比较小的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严重程度越重。
外文名ROP
晶状体后纤维增生性眼病
呼吸窘迫的表现
早产儿
简介
晶状体后纤维增生性眼病(简称ROP)。因为早产儿眼睛的血管未形成,容易受各种因素如新生儿窒息、吸氧、感染(脓毒血症、念珠菌感染等)、动脉导管未闭、输血、应用激素等的影响而发生ROP。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基础因素,吸氧是主要因素之一,也有没有氧疗史而发生ROP的。
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化始于胚胎16周,生后1个月内仍继续发育至完全血管化。如提前出生,因有呼吸窘迫的表现,需人工给氧治疗,正在发育的血管对高浓度氧极为敏感,氧引起不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内皮损伤、阻塞,继而出现活动增殖。晚期并发近视、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网膜牵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裂孔、脱离,闭角型青光眼、弱视及斜视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依病变严重程度分为1、2、3、4、5期。早期病变越靠后,进展的危险性越大。3期以前的病变,如及时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可中止病变的进展,使患儿的视力能正常发育。但如果患儿的病变进展到4期,视力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5期后,手术的成功率低,只能保留光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3期到4期,仅仅几周的时间,病情迅猛发展。更让大人们麻痹大意的是,1期到4期,患儿的外观基本正常,不易被家长察觉,以致延误“战机”。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孩子有可能永远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发病
CRYO-ROP小组对出生体重及胎龄与ROP的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出生体重(BW)<750g、750~999g、1000~1250g的早产儿ROP发病率分别为90%、78.2%、46.9%,胎龄£27w、28~31w、332w的早产儿ROP发病率分别为83.4%、55.3%、29.5%。通过对76例抢救成功的高危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发现足月儿无一例发生ROP,12例ROP全部为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75w,平均BW为1647g。
郭异珍等发现BW500~750g、750~999g、1000~1249g、1250~1499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86%、65%、48%、15%,胎龄25~27w、28~30w、31~33w、34~36w的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74%、44%、26%、18%。总之,在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ROP发生比较高。
筛查方法
由于早产儿吸氧存在发生ROP的风险,早期诊断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早期诊断ROP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筛查,如果早期得到治疗的患儿预后大为改善,因此,建立筛查制度,尽早进行眼底检查,成为ROP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关键。
有效的筛查既要及时检测出阈值ROP,又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Hutchinson等对179例阈值ROP激光治疗后进行回顾分析,认为初次筛查的时间最好同时考虑实际日龄和纠正胎龄。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学者均主张对GA£32w或BW£1500g的所有早产儿,以及BW>1500g但临床症状不稳定或吸过氧的早产儿,在生后3-4w或PA32w时应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一般用间接眼底镜和屈光度20-30D的透镜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前半小时用0.2%环戊通和1%新福林充分扩大瞳孔,检查时用一滴0.5%丙氧苯卡因先使眼球麻醉,然后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结合用巩膜压迫器以观察极周边视网膜的情况。整个检查过程最好在护理人员、新生儿科医生、眼科医生的共同协作下完成,尤其是VLBW以及作过气管插管病情尚不稳定者,应同时监测生命体征,以防止眼心反射所致心动过缓发生。为减少乳汁吸入并发,检查后30分-2小时方可进食,应监测血糖以防低血糖发生。
间接眼底镜检查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漏诊,需要检查者有较高的技术。近年也有采用先进的眼底数码相机检查,既方便又准确,可以照片的形式记录。
无ROP病变:隔周随访1次,直至矫正胎龄42周
I期病变:每周随访1次,直至病变退行消失
II期病变:每周随访1次,直至病变退行消失
III期阈值前病变:考虑激光或冷凝治疗
III期阈值病变:应在72小时内行激光或冷凝治疗
IV期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巩膜环扎手术
V期病变:玻璃体切除术
筛查制度
建立ROP筛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合作,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尽管2004年4月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颁发了《早产儿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指南》,规定要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制度,但是2年过去了,中国仅少数地区和医院开展了筛查,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推动筛查工作的开展。
筛查管理
在具体筛查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必须对筛查的过程和筛查的病人进行有序管理,做到该查的必须查,该什么时候查就必须什么时候查,一个不能漏。
预防
新生儿抑或小婴儿的视觉异常除明显畸形外,一般较难发现,一直要等到半年以后,随着症状明显,家长才有察觉;此时对于某些先天性眼病的治疗已显得过晚。那么如何尽早发现新生婴儿的视觉发育异常呢?专家教你几招:
一、用手电筒照眼睛。此时新生儿立即闭眼。轻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此谓瞳孔对光反射。
二、头眼协调动作。新生儿低头前倾、眼球向上转;头后仰,眼球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三、短暂原始注视。用一个大红色绒球在距眼20厘米处移动60度角的范围,能引起新生儿注视红球,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慢慢移动,此谓头眼协调。
四、运动性眼球震颤。在距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将一个画有黑的垂直条纹的纸圆筒或鼓(长约10厘米,直径约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或鼓的旋转来做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若以上四项检查均达标,说明新生儿视觉发育良好,否则应立即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早产儿。
参考资料1.《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微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