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俗称:石斑鱼,罗丝鱼。体细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而呈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前端略尖。
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
界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鲤科 Cyprinidae
光唇鱼属 Acrossocheilus
光唇鱼 A. fasciatus
光唇鱼
Acrossocheilus fasciatus
生活习性
光唇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之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及藻类。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2]
分布及经济价值
分布广,为产区的小型经济鱼类,肉鲜美。卵有毒,误食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猫、鸡等动物食鱼卵会引起死亡。长时间加热能将毒素破坏。因体色鲜艳,浙江选取3.5厘米的同类幼鱼出口外销,作为观赏鱼类,创值相当可观。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
品种
虹彩光唇鱼
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lus iridescen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俗称:五杠鲮,火烧鲮,花榄鱼,花鱼,疴肚鱼。
体长,侧扁,尾柄较细,背部在背鳍前呈弧形,腹圆而平直。头尖,头长小于体高;吻突出,稍短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基部,不与上唇相连,其边缘完整。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肉质,上下唇宽度约一致,下唇分左右两侧瓣,相距颇宽,约为口宽的1/3或超过。
下颌外露,具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短于颌须,颌须约等于眼径或稍短。背鳍刺粗壮,后缘具强锯齿;尾鳍大,分叉甚深,末端尖长。体侧有5条橙黄色横带。雄性成熟个体的吻部及臀鳍第4、5分枝鳍条出现珠星;体长超过15厘米的雄性个体,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及第1分枝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度超过头长。
虹彩光唇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生活于石砾底质、水质清澈的溪流中。性杂食,以着生藻类、水草为主食。体长约10厘米的个体即达性成熟,每年2-5月为其繁殖季节;6月以后,性腺退化,体内大量积累脂肪,以备越冬。
虹彩光唇鱼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江河。中型个体,常见体长为12-20厘米,大者可达30厘米,分布广,产量相当可观,为产区的常见经济鱼类。鱼卵有毒,误食之会引起中毒,轻则腹泻,重则恶心、呕吐、头晕等,须及时治疗。
厚唇光唇鱼
光唇鱼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体长,侧扁,背部弧形,腹部圆。头侧扁,其长约与体高相等。吻钝,突出。口下位。下颌弧形,前缘露于唇外。唇厚,下唇分两侧瓣,在颏部中央互相接角虫。须2对,颌须稍大于眼径。背鳍刺极细,后缘光滑,末端柔软.雌体体侧有6条垂直黑狭条;雄体中轴具纵纹,垂直条纹在侧线之上。
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小型鱼类。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急流处。
分布于台湾、浙江、福建和广西等地水系。
半刺光唇鱼
光唇鱼鲤科 学名 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 (NiChols)俗名:石斑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头锥形,头长小于体高。吻尖突。口下位。唇较厚,下唇侧瓣相接处有一小沟。下颌稍外露。须2对,颌须与眼径约相等。背鳍刺基部较粗,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鳃盖和尾基各有一黑斑。生活在山区溪流,喜栖息在底层多砾石的流水环境。常集群。以着生藻类为食。个体不大,常见体长100~200mm。2~3月产卵,卵巢有毒。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
温州光唇鱼
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wencho wensis Wang
光唇鱼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尖。吻较长,一般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厚,下唇侧瓣肥厚,在中央互相接触。下颌前端为侧瓣遮盖,不外露。须2对,较长,颌须长略大于眼径。背鳍刺稍粗壮,后缘具细锯齿。体侧有6条垂直黑斑条。
生活于石砾底质的溪流。以刮食着生藻类或苔藓为生。个体中等大,卵巢有毒。分布于福建和浙江南部各水系。
云南光唇鱼
学名(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 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俗称:马鱼,花鱼。
光唇鱼体细长,侧扁,腹部圆;头小,锥形;吻圆钝,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后伸达鼻前缘的垂直线。上唇较厚,光滑,紧贴于上颌外表,上唇沟深而明显;下唇缩在下颌边缘之后,分为两部分成为侧瓣,其间距约等于眼径的2/3。下颌外露,无角质边缘。须2对,颌须大于眼径,吻须仅及其1/2。背鳍刺发达,后缘具强锯齿。体背部青灰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部灰白色略带黄,尾鳍青灰,鳍间膜黑色,其它各鳍灰黄,尾鳍下叶稍带淡红色,背部及体侧每个鳞片前部具黑色边缘,尾鳍基部黑色。幼鱼沿侧线具10-11个小黑点。成鱼无斑纹。
为中下层的定居性鱼类,在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常栖息于多石块的缓流水环境。性杂食,以丝状藻为主,水草次之,也食一些动物性饵料。5-7月在流水中产卵,个体不大,常见多为15-20厘米。
分布于珠江水系、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肉可供食用。产量颇大,具一定经济价值。卵有毒,尤以产卵期毒性最大,误食鱼卵而中毒者,症状为腹胀、腹痛、恶性呕泻、头昏头痛等,须及时治疗。
长鳍光唇鱼
鲤科 学名: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 俗名:花榄鱼、五杠鲮、火烧鲮、阿肚鲮
体高,侧扁。背、腹缘均隆起。吻较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下唇侧瓣间隔颇宽。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须2对。背鳍外缘内凹,硬刺后缘具强锯齿,生殖季节,雄鱼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和第一根分枝鳍条均延长呈丝状。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主食着生藻类和水草。3~5月产卵。体中小型,体长100mm已成熟,大者超过1kg。肉肥多脂,但卵巢有毒。分布于珠江水系。
营养价值
野生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62%,脂肪2.66%,水分80.73%,灰分0.92%;养殖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51%,脂肪2.51%,水分80.65%,灰分0.94%;野生光唇鱼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较养殖光唇鱼略高。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风味氨基酸4种。
野生组的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养殖组;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也高于养殖组。与养殖光唇鱼相比,野生光唇鱼肌肉中苏氨酸、亮氨酸及含硫氨基酸含量较高。以氨基酸评分为标准,光唇鱼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以化学评分为标准,说明光唇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平衡且含量丰富,是一种较为平衡的优质蛋白质。
共检出22种脂肪酸,光唇鱼肌肉中所含饱和脂肪酸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共有14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饱和脂肪酸中C 16:0含量最大;而不饱和脂肪酸中C 16:1和C 18:2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C 20:5)含量为10.20%;二十碳六烯酸(C 22:6)含量为9.18%,在淡水鱼中是较高的,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食用鱼类。
参考资料1.光唇鱼·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浙江地区光唇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方案·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