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定(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方定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方定,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四川自贡,核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953年王方定从四川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开始从事核武器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1964年赴青海负责原子弹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对核爆炸进行监测;1978年回到北京,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1979年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方定负责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中子源;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如裂变燃耗的诊断方法等;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

中文名

王方定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辽宁沈阳

毕业院校

四川化工学院

职业

老师

科研成就

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1959年底,王方定和同事们开始了提取钋的化学实验,接着又开展了氚和氢化铀的试制工作。根据中子核反应的原理,通过其他途径制造中子源的研究工作也一个个紧跟着提上日程。最后归纳为三条研制路线,分别代号为:9501、9502和9503。为了加强力量、加快速度,王方定小组只做9501项目。

9501项目包括轻核素制备、化合物制备、化学组成鉴定、物理状态鉴定、操作条件的建立等工作。他们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密封室、气体净化循环使用系统及气体分析方法。经过大量试验后,于1961年7月合成了所需材料。该项目投产的9501材料用于点火中子源获得成功,被多次用作核弹的核点火部件。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项目中,王方定因是该部件的主要参加者,被列入该奖的光荣册。与该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获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王方定和同事们陆续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第一颗装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原理实验等多次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提交了放化诊断报告。建立了多种分析方案,测回收系数、测当量、测中子、测气体等,以适应单一原子弹、不同裂变材料原子弹、加强型原子弹、氢弹原理、及全当量氢弹等试验的要求。

人才培养

王方定在教书育人上他也秉承了严谨、认真的态度。他时刻谨记钱三强老先生对他的教导: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上。王方定以钱老的这句话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他为自己的研究生筹集款项,建造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潜心放射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1983年,王方定所在的核工业部开始招收研究生,他当上了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将一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培养新一代核工业科技人才为国所用,截至2015年4月,总共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十余人,大多数学生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顶梁柱,他不仅在学业上培养学生,更在为师为人方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社会任职

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王方定在古稀之年,还总是在工作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明察秋毫的分辨能力,及时给大家以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所、院工作得以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正如他所说:“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这“不怕”二字,凸显出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忠茂评)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王方定真正实践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真正实践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光明网评)

王方定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做的贡献却留下永恒的印记,60多年来,他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投身到中国核工业创业者的行列,为中国核工业事业上下求索,奉献至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时春丽评)

参考资料

1.王方定简介·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标签: 王方定